“面目可憎”的儿子
一直以来我们都鼓励孩子倾听自己内心的需要,做自己,不要随意被他人贴上标签,要学会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都给了孩子极大的自由度,很少去指责、批评他,哪怕他做的事我们并不认同,但是我们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孩子。在这样思想指导下的育儿,让孩子成为一个做事有主见的人。
同时孩子有时也呈现出一种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才不管别人怎么想的现象。那时我就会有些担心,是不是我的孩子太自私了。尤其是当他看了欧神的文章,有了一些经济学思维时,这种“我的孩子是不是有点自私”的念头经常在脑子里浮现。今天的《非暴力沟通》学习让我释然,原来儿子的状态不仅不需要担心,其实是件值得庆祝的画。
马歇尔博士认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面目可憎、生活的主人。
第一个阶段是情感的奴隶。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如果别人不高兴了,我们会感到不安,总觉得自己要为此负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当自己不高兴时,我们也会把责任推给别人,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角色上,要求他人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这是一个界限不清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帮助他人,做出某种行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不得不”,因为法律、道德、规定、担心、恐惧等原因,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的付出不是由衷的。
在第二阶段,我们会让人感到面目可憎。在这个阶段, 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负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自己的责任,与他人无关。同样别人的感受与需要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非此即彼的界限,让我们把聚焦点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需要。我们没有意识到没有人生活在孤岛中,每个人都要与他人进行互动,而互动的质量也决定了彼此的生活质量。
到了第三个阶段,我们成为生活的主人。这时我们有能力连接自己的需要,也有能力去看见他人的需要,去关心他人。我们可以带着对生命的慈悲之心,看见自己和他人的渺小无助,看到我们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时我们出于爱,真诚的与他人交流,我们出爱去付出让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
这三个阶段是从界限不清到界限清晰,从不明白自己的需要,到知道自己的需要,再到既知道自己的需要又尊重他人的需要的过程。是一个心中无己,到心中有己,到心中有你我的过程。当我们走向第三个阶段时,我们走向了自由。
马歇尔博士对个人成长三个阶段的阐述,让我明白了,因为一直以来我的儿子是在“爱、自由和规则”的环境下成长,他比一般的人更早的迈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有些面目可憎,可是没什么好担心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他去看见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他会慢慢的会从只看见自己转变为同时看到他人。因为我相信从小在他的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当他的认知和能力不断增强时,他心中那颗“爱”的种子会慢慢发芽,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