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婚姻育儿亲子教育

日更Day3—谈自立

2020-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80后王胖子

昨天在某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部纪录片的介绍,名字叫作《自立的日本孩子》,是澳大利亚SBS电视台拍摄的一部小型纪录片,该纪录片通过对比澳大利亚和日本两个家庭孩子上学情况,以此探讨不同国家的孩子自立性特点,至于日本孩子为什么能那么自立的原因,主要是日本的犯罪率很低,其次就是日本和澳大利亚两国的文化不同。因为还没找到视频资源,我也还没完整看这部纪录片,所以就先不聊该纪录片的内容了,以下聊聊由此引发的一些想法,主要讲下我自己从小到大是如何自立的以及如何教育孩子自立的个人拙见。

日本小朋友独自上学

现在的孩子是父母以及所有家人心中的宝,不舍得让孩子受一点苦,特别是隔代宠,因为大部分家庭中父母都是双职工,上班时间就没人带孩子,所以一般都跟老人一起住,方便让老人帮忙带孩子,这样就造成祖父母过于宠溺孩子的问题,以致于孩子丧失了学习自立的机会,当然也有的家长本身就过于宠溺孩子,把孩子宠坏了。

大部分家庭造成这种宠溺孩子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宠溺的家长一般小时候家里贫穷,生活很艰苦,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吃苦了,真所谓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嘛。父母小时候买不起玩具,所以现在孩子想要什么玩具都给买,到处办各种游乐场的会员卡,想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小时候所有心愿;

2、爷爷奶奶宠溺孩子,他们这一辈刚好经历最艰苦的饥荒时期,总是说当年自己没饭吃,所以现在乐此不疲的往孙子孙女嘴里塞食物,生怕他们饿死;

总的来说,孩子生活过得非常富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基本是一呼百应,实在遇到父母不答应的,只要哭闹一场,父母最终还是会妥协。

我们家也一样,我一儿一女,都是如上情况,爷爷奶奶追着喂饭,就怕孩子饿死,我说了多少遍 “ 你们不要喂,他(她)不会饿死的,你饿他(她)一顿,他(她)就会老老实实吃饭了。” 没用,根本没人听我的,中国家长最不爱听的就是自己孩子的话,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孩子是自己教出来的,儿子哪有老子懂?!每次一到饭点我就头疼,老人早已把饭盛好,再拌上一点蒸蛋或者汤,然后边搅拌边把饭菜吹凉,接着就一口一口的喂给宝贝们吃,就这样孩子们还不愿意吃呢,还要跑来跑去,或者坐在电视机前,眼睛看着动画片,嘴巴张大让爷爷奶奶把饭送进去。生活中其他的一些事情,包括穿衣、脱衣、洗脸、刷牙、上厕所等等这些生活细节,家中的老人基本上360度全都伺候到位。

我自己从小到大都是挺独立的,我虚岁6岁时在外婆家旁边的学校上幼儿园,那时每天早起自己穿衣洗漱,自己走路上学和放学,那时的午餐是学校食堂蒸的饭盒,每天我会带一个饭盒,里面装上米,另一个小饭盒里装着外婆做好的菜,早上一到学校我就先把饭盒中的米淘洗干净,然后装上适量的水,放进蒸饭框里,到了中午饭点,就可以去找自己的饭盒吃饭了(饭盒上得刻上自己的名字哟,不然就找不到了),放学回家我也是乖乖先写好作业然后再玩,晚上睡觉前会自己洗脸、洗脚,一个人睡在外公外婆房间角落的一张钢丝床上,基本上除了洗衣做饭以外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想想那时自己也算是个留守儿童,幸好每天都可以和表哥表姐一起玩,所以过得也挺快乐的,偶尔想妈妈了就会去房间沙发埋头偷偷的哭一会儿。

铝制饭盒

一年级我就回自己村的小学了,因为这个学校不能蒸饭,所以每天要从家到学校往返走四趟,单程也就几公里路,早上走去上学,中午走回家吃饭,吃完饭立即走回学校,傍晚放学再走回家,就这样走读了六年,一般路上会有其他同学陪伴,也不显得孤单。当时我的小学校园还没有给学生配书桌椅,我们必需自己带书桌和凳子去学校,书桌和凳子就跟着我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一个教室到另一个教室,直到小学毕业,毕业时我背着自己的书桌和凳子回家,可把我累坏了。童年时期很多生活细节我都已淡忘了,但是我妈经常会说一些我小时候的事情,比如以前当他们清晨很早出门干活前,都会在我的床上放好衣服和裤子,把衣服正面朝上,在我枕头下面塞一块钱,这样当我醒来就可以自己穿衣服,起床,洗漱,吃早饭,然后拿着零花钱出去玩了,这就是我的童年生活的缩影。

我从初一开始一直到大学都是住校生,住校之后基本上吃穿洗以及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了,这也锻炼了我的自立能力,还记得上大学那会儿,去学校报道时,我父母没有陪同我去学校(我妈说她怕去了宁波不认识回来的路),到了学校看到好多都是家长陪着来的,我们同寝室有一个也是杭州的,那是一家N口人陪着来报道的,有妈妈、外婆、舅舅,只见这位同学的舅舅在那支蚊帐,妈妈翻被子,外婆跟我们聊着天,他只要舒舒服服坐着,对于我来说这些事情全都得我一个人完成,记得当时我们班导下寝室来看望我们时,听我说是独自一个人来学校的,他立马对我另眼相看了,觉得我独立能力挺强的。其实我还不算独立能力最强的,我们寝室的樊同学,不论是做饭、做菜、洗衣、拖地、还是缝裤子,生活中必要的技能没有不会的,毕业之后我去成都看他,就觉得他一个人生活是多么的快乐。

想想现在的孩子对比我们那一代的人所处的环境的确也不一样,我童年时期所处的农村,根本没什么汽车,父母出门的交通工具大多是自行车或者摩托车,个别家庭会有拖拉机,很难得能见到一辆桑塔纳,所以我们每天独自走读上学放学也挺安全的,那时我还经常爬过来;再者当时信息也不发达,很少听到拐孩子的事情,家长们自然也不会有太多顾虑。农村的孩子基本都是放养惯了的,放假了就在村里和小朋友们到处玩耍,我记得那时候我妈喊我回家吃饭,就只要沿着家门口那条路喊几声我的名字,我就会在某个角落听到,然后跑回家吃饭。现在不同了,我也不敢让孩子独自出门,下了楼就全是来往的汽车、电动车,新闻里时常讲的是孩子被车撞,被精神病患者杀害,被变态侵犯,被人贩子拐卖,家长们光看这些新闻就已经吓得够呛了。

虽然现在环境不同了,生活条件也好了,但是我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还是重点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我不会轻易答应他们的一些无理要求,比如他们想喝水,往往会喊:“妈妈我渴了!!”,我就反问他们:“渴了你不自己去找水杯喝水(两孩子都有自己保温水杯,一般里面都会有水),你喊妈妈有什么用?” 我觉得需要让他们转变观念,就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或者自己有任何需求时,得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首先喊爸妈;早上起床穿衣服,我教他们如何穿衣,上厕所教他们上完得冲马桶,接着教他们如何刷牙洗脸,特别是拧毛巾,孩子手很小,毛巾稍微大点就很难拧,为此我们特地买很小的方巾,以便于孩子能用他们的小手拧毛巾,当然他们力气还小,无法把毛巾拧干,但是我不会去责怪他们,以免伤害他们的积极性,我一般都是在他们洗漱结束后,将已挂起的毛巾再拧一遍(否则水会滴答一地);晚上时教他们脱衣服、洗澡等等一系列事情。其实这些事情,对孩子来说不难,但也不简单,我们要做的就是多鼓励,然后把期望值稍微降低一点,不要因为孩子做的不好而责怪他们,甚至直接代他们完成了,前者会打击孩子的信心,后者更是掠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我们家两个宝贝,女儿7岁,儿子4岁,女儿现在已经能自己独立洗澡和洗头,还会帮忙洗碗,自己会泡泡面,烧手抓饼,儿子基本上吃饭、穿衣、洗漱、上厕所都不成问题,而且现在如果有人要帮他们做一些事情,他们都会喊着 “ 我自己会做的!!”,我现在也会让女儿独自去超市买个东西。

女儿在洗碗 做寿司 儿子拿快递

家长切记,把生活的机会和乐趣还给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仅仅只有您的关爱和保护带来的快乐,还有自我的探索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试想一下,在孩子学会一些生活能力之后,你再鼓励表扬他们,他们就做的更开心,觉得自己越来越能干了,然后也更愿意学习新的技能,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呢?如果你觉得孩子肯定做不好,你就不让他做,或者他做了却没做好,你就责怪他,那他就会失去信心和积极性,就不愿意学习技能,觉得自己反正也做不好,还要被父母骂,干脆就不学了,最后就什么都不会,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郑渊洁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自立能力真的很重要,否则你以为你长大了,其实你只是个巨婴,什么都不会,吃饭得有人做,衣服得有人洗,家里的卫生得有人搞,别以为这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很简单,等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做了,洗衣服搞卫生的确可以,但现在有多少年轻人不会做饭做菜的?如今科技发达了,生活的确便利了,肚子饿了只要手机点个外卖就可以坐等热乎乎的饭菜,但是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也跟着你一起吃外卖么?或者天天下馆子么?你希望自己的生活都依靠别人么?其实生活的乐趣其实就是生活本身,那些琐碎的事情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热爱生活的人会觉得做饭做菜、清洁卫生、整理物品、修理水电这些都是开心幸福的事情,然而不愿意做这些事情的人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