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策的野心家——钟会(一)
书祖雄风
史书通常来说并非完全正确,但如果没有存在争议的话,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生卒年的记载通常还是十分准确的。然而钟繇与钟会这对父子的年龄差却离谱到让人质疑起来,根据《三国志》记载钟繇在七十五岁时得子钟会,父子二人差了三辈。虽然看上去离奇,不过陈寿与裴松之对此都没有补充记载,如此看来钟老爷子也算是老当益壮了,可能与常练书法也有关系。
少年才智
钟会出身颍川士族钟氏,是太傅钟繇的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幼弟。母亲是钟繇之妾张昌蒲。少年时聪慧敏捷异常。钟会五岁时,钟繇带着他去见蒋济,蒋济认为钟会“非常人也”。而关于钟会少年时的奇闻轶事也非常多,《世说新语》中便记载了其中知名度特别高的几个。
钟毓、钟会少年时就名声在外。钟繇引见他们两个去见魏文帝曹丕,钟毓紧张地全身是汗,钟会则好像没事儿一样,从容的很。曹丕问:“钟毓啊,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啊?”钟毓说:“陛下天威,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曹丕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呢?”钟会学着他大哥的口气说:“陛下天威,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哈哈大笑。
钟毓、钟会小时候趁钟繇午睡时,一起偷药酒喝。钟繇刚巧醒来,故意装睡观察儿子们怎样行事。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随后钟繇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以成礼,不敢不拜(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父亲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非礼,所以不拜(偷,本来就不是行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这些故事十分有趣,并且将钟毓与钟会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但遗憾的是,这些故事都是后人虚构出来的。且不说曹丕驾崩时钟会年仅一岁,钟毓与钟会的年龄差也使得这些故事经不起推敲。
青年才俊
等到钟会长大之后,有才数技艺,博学多闻,尤其精通玄学。弱冠时,与名士、玄学代表人物王弼并知名。
正始五年(245年),起家担任秘书郎的职务。正始八年(247年),迁尚书郎。嘉平元年(249年),任中书侍郎。
高平陵之变(249年)后,权臣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相继成为曹魏政权的幕后执掌者。钟会早年受到司马师赏识,是司马氏的重要幕僚。
正元元年(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即位时,赐与钟会关内侯的爵位。钟会私下对司马师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曹植),武类太祖(曹操)。虽然曹髦由于其特殊性,在史书中存在感较低,但其能力也确实担得上钟会的高度评价。遗憾的是曹髦即位时已经大势已去,这位高贵相关实在是无力回天。
精练策数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和文钦在淮南起兵谋反。当时大将军司马师新割目瘤,身体还未恢复。朝廷大多数人认为:让太尉司马孚前去平叛就可以。只有傅嘏、王肃和钟会力劝司马师亲征。司马师东征毌丘俭时,钟会随军主管机密事宜,卫将军司马昭率领大军的后继部队。后来,司马师骤亡于许昌,司马昭统领大军,令钟会运筹帷幄。
在此司马氏内部权力仓促交接之时,朝廷发诏书给尚书傅嘏,以东南刚刚平定为理由,让司马昭留在许昌,负责内外接应,由傅嘏率领军队回朝。魏帝曹髦此举是想夺回司马氏的兵权。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傅嘏上表,和司马昭一同出发,退到洛水之南屯兵驻守。于是,朝廷不得已,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以钟会为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257年),朝廷任命诸葛诞为司空,招其回京。当时钟会母亲去世,正守丧在家,他算定诸葛诞必不从命,于是驰马报告司马昭。司马昭认为事已至此,不再追改。后来诸葛诞谋反,并向东吴寻求援兵。司马昭带着魏帝统帅二十六万大军亲征,圣驾停驻在项县。司马昭率领大军到寿春,钟会再次随行。
当时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之子全怿、孙全端、全翩、全缉等率领三万大军来救援诸葛诞。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二人因为惹上官司,带着母亲和数十曲部渡江,投降了司马昭。钟会设计,秘密替全辉、全仪写信,派遣全仪、全辉的家人进城送信给全怿,说吴主因全怿等人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要杀尽他的家人,故而才逃往北方。全怿等人闻讯 内心恐惧,于是开城投降。投降的人都受到礼遇,从此城中的诸葛诞开始人心背离。后来攻破寿春,钟会出谋划策最多,因此越来越得到司马昭的宠信。时人都将他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大军撤还后,朝廷欲升钟会为太仆,但他坚决拒绝。以中郎官的身份在大将军府任记室,是司马昭心腹才可以担任的职位。因为讨平诸葛诞有功,钟会被授予陈侯的爵位,他亦反复辞让。 曹髦下诏,表彰他功成不居的处事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