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从一心维护帝国利益到帝国的掘墓人
《丘吉尔与英帝国的非殖民化》一书讲述了大英帝国的终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丘吉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英帝国是近代世界的产物,为建立和巩固这个帝国,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进行了拼死的争夺。从与西班牙到荷兰再到法国的一场场战争中,英国得到了北美大陆几乎全部、印度次大陆差不多全部,以及世界大片海洋的控制权。
英帝国幅员辽阔,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而英国也在帝国的基础上成就了时代的辉煌。事实上,对于19世纪的英国而言,全世界就好像到处都是英国的后花园。丘吉尔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英帝国正处在鼎盛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远赴印度、南非等地,积极投身于帝国事业。及至跻身政坛,更是为维护和巩固帝国呕心沥血、肝脑涂地。
但好景不长,局面很快就变化了。英国的霸权建立在它独霸工业能力的基础上,一旦这种独占消失,它的霸权也就消失了。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的工业能力跌落,其他国家则追赶上来,英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并且,不停的战争也给英国造成了极为深重的影响,加上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声势浩大,二战后不久非殖民化大潮便汹涌而至。
丘吉尔对于非殖民化进程影响最大的时期莫过于他先后两次出任首相期间。根据本书,丘吉尔对于帝国的非殖民化的立场和政策方针存有很大的差异。“二战”期间,丘吉尔誓死捍卫“大英帝国”,在战场和外交战线上成功抵御了来自敌友双方对帝国的侵略和威胁。其立场之强硬,无人能敌。
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丘吉尔却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非殖民化的潮流。虽然没有一个殖民地在他第二届首相任内独立,但他仍批准了黄金海岸的自治和苏丹的独立。不得不说,这一改变发生在一直为帝国事业奋斗的资深政治家身上非同寻常。
本书认为,造成这种改变的首要原因是丘吉尔将英国国家利益置于政府决策的优先位置之上。50年代初,英帝国在经济、军事上已经成为英国难以承受的负担——对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镇压,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而且在国际上会落得“失道寡助”的恶名。此外,二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也对丘吉尔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知道,丘吉尔一贯坚持反共立场。他深知一味压制殖民地自治和独立的要求,极有可能会把它们推入苏联阵营。因此,他对有条件的殖民地的自治和独立要求予以批准,并对其提供经济援助,以帮助改善经济、社会状况。如此一来,便达到了预期效果:英国殖民地独立后,除了极个别的之外均留在了英联邦内,无一加入苏联阵营。就连暂时尚未独立的殖民地也处在英国的控制之下,基本上排除了苏联阵营的渗透。
再次,丘吉尔政府殖民政策的变化也是维持英美特殊关系的一种需要。美国坚持反殖民主义立场,丘吉尔很明白英国在中东、远东等地的防务中需要得到美国的支持与合作。所以,英国政府不得不在殖民问题上作出一些姿态并采取实际行动,以便更好地维护与美国的关系。通过那一时期的历史也可以看出,英美两国之间始终是小弟与大哥的相处之道。
所以,尽管丘吉尔在主观上反对殖民化,并运用各种手段延缓其进程,但他最终从国家利益、冷战局势和维持英美特殊关系的需要出发,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非殖民化的时代潮流,违心地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掘墓人。感谢本书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对丘吉尔在英帝国的非殖民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