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有一流心性必有一流技术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时不时就有职场新人约我聊心事,话里话外多是对本职工作的不喜,即使专业对口的也怨言多多,却又受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将就。
说真的,每天不停、重复的工作每个人都会厌烦,稍稍有要求、有抱负、有理想的,会觉得未来很迷惘,工作除了累,没有挑战性、没有价值、没有成就感。彻底忘记了“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老行话,对工作也慢慢变得应付、马虎、懈怠,甚至躺平和逃避,在成为“匠人”的路上越走越偏。
这般大环境下,安慰的话也不知从何说起。不如给大家分享这本书,一家定制家具厂创始人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是一本关于培养合格“匠人”的作品。
记得在好几年前的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大国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说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话说,经过近四十年改革与开放,发展至今,正在飞速向前迈进。可在经济增长与转型的过程中,却有人心浮气躁了,他们只热衷于“圈钱”,追求 “短、平、快”的即时利益,从而导致企业、产品忽略了应有的品质,失去的还有东方文明千百年来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于是,这些年各大单位、企业的人才策略也提到了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传承人。
这里讲的“工匠精神”,是指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也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甚至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再细说就是严谨、耐心、专注、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淡泊名利……这些不正是每个人从小到大被教导和要求的品质,都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才能养成。
那么,怎样做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杰出人才呢?是像古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卧薪尝胆”吗?“工匠精神”怎么落实到日常工作表现中呢?是练就“庖丁解牛”滚熟于心的技法吗?效仿“庖丁”所经历的一切掌握“解牛”的悲与喜吗?还有,怎么衡量一个人已具备“工匠精神”呢?手上的这本《匠人精神》,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创立于七十年代初期的“秋山木工”,是专门从事订制家具业务的家具厂,他们要求自己能为客户制作出能使用百年甚至两百年以上的家具。因此秋山利辉非常重视匠人培养,而他所秉持的以技术40%、品行60%人才养成制度和评价标准,也在业界及海内外很受瞩目。于是他总结出的这套淬炼心性,养成自己的匠人研修方法,也很快就像教科书般的推广了。
翻开《匠人精神》通览全篇,发现并没有像其他管理类书籍会举例运用哪些工具,也没有提他擅长的家具订制工艺细节,只不断地强调: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作者回想自己的成长,说从小就是班上最差的学生,上到中二年级才勉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全。但作为“差生”的他从小痴迷手工,喜欢蹲在街边看木匠、桶匠、修理匠、伞匠做活,回家后就模仿制作自己看到的东西,帮街坊四邻修理各种东西,最后甚至能靠做木工赚一点零花钱。后来坚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木工,才有了“秋山木工”。这段人生经历让他深刻地认知到:“一流”是要明显区别于平庸之辈的,所以只技术达到一流,人品达不到一流是绝对不行。
在对待慕名而来的学徒时,他坚持“用95%的时间在教他们怎么样做人,只有5%的时间在教他们技术!”简陋的工坊、单调的作息、严厉的学徒制,8年苦行僧似的研修,工匠传承人扎扎实实地学好了技艺,还磨去了对浮世的贪恋。“匠人须知三十条”讲的就是作为一名工匠的日常为人之道,讲求的是一个“心”字。每日朝会师徒间问候、确认工作安排后,要集体高声背诵:
“进入作业场所前……先学会打招呼……先是一个开朗的人……成为有责任心的人……”
细品秋山利辉整理的“三十条”,很平常也很接地气,他培养人的耐心可不是一般般地好呀。试想想,一年360天,八年下来,学徒们至少背诵了2880遍。都说重复就是为了强调,况且过程中还要分享心得、体会,还会被老板观察和评价,不知不觉间,这些“进入作业场所前……”的文字植入了每一个学徒的记忆、意识深处,甚至转化为实际行动了。因为秋山利辉坚信:一流匠人能让客户感动。作为一流匠人,道与术皆应俱佳,而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都说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决定他的人生走向。任何工作的人手中都有一项“技能”,世上每个人都是手中握有“技能”的专业人士。而要想成为一流的人才,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一边挥洒汗水、一边锻炼积累自己的实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诚然,这只是秋山利辉的成功经验。一家所长并不能解百家困难,但若能汲取百家之长,定能补一家之短。还请各位看官因地制宜、自行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