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你会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总有一天,你会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文|胡杨
梁晓声在《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中写到,“寂寞是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处境而又改变不了”。
“而更深层次的寂寞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有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一种境况,新的境况还是如此。”
我们从这个角度理解,是不是对生活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就是寂寞的时候?难道对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不应该是狼狈的时候?
我以为的寂寞是高兴的时候无人能够一起分享,失落的时候无人能够安慰,所有的情绪都需要一个人撑起,无从说起无处安放。
寂寞与狼狈本质上的区别是不是物质上是否能够满足?
能够保障基本生存之后的形单影只是寂寞,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四处张望是狼狈。
如果在寂寞与狼狈之间选择,寂寞一点算的了什么!狼狈之时谁顾得上寂寞?
人们对相同的境遇总会有不同的描述,揉碎了掰开了表述的,往往比囫囵吞枣式的表述更让人容易接受。
这也是人们喜欢读书的原因吧,总有人会用详细煽情的语言描绘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更有人会循序渐进地讲述某一事件的操作方法供他人参考。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一读书就会瞌睡”,我知道,那是因为读书太少的缘故,可能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占据了主要的精力,比如赚钱。
这样,就会因为读书少,所以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读的书。不过,如果能够赚很多很多钱,能够安放好自己的灵魂,是不是也就不需要读太多的书了?
我虽然一直处于浅读书状态,与他人读书后的获得存在着天壤之别。但多读几本书后,确实能够感觉到自己从前读书的肤浅,认知的肤浅,努力的肤浅。
也许在旁人眼中,我依然还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妇人,是一个不会赚钱的平庸之人,但我自己内心淡定从容的增加,都得益于各种书籍。
当然,我还是不喜欢读简史一类的书籍,那里面的知识含量太多了,我吸收不了。
对于从前爱读的鸡汤类的书籍,依然还很钟情,只不过有了一点点辨别的能力。
什么是大话空话,什么是实践操作,应该怎样鉴别怎样吸收,怎样融会贯通成自己的想法,逐渐有了收效。
这也是我向往的“螺旋式上升”的生活模式,哪怕是以蜗牛的速度进步,也比原地踏步或者退化要好很多。
比如对付寂寞的能力,对付狼狈的能力,我不再纠结忐忑,不再哀怨不已,不再等待谁会成为可以救赎我的人。
对于生活中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能够改变更好,不能改变就安心接纳,承认自己怂有什么不可以?
至于那些深夜辗转反侧之时的小心思,说与不说,懂与不懂,如果自己能够疏导,根本就不是什么事。
虽然没有了心灵碰撞之后的欣喜若狂,也没有了期待落空后的患得患失,坦然安宁,为生活而生活,何乐而不为?
想起在师范读书时就有人说过我爱无病呻吟,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我真是那样的人,原来以为的善解人意,其实是吹毛求疵罢了。
曾经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总想为一事无成的自己添加一些看起来有意义的佐料,却忽略了生活中最真实的感知。
自己就这样,怎么非得成那样?常常笑他人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
如今能够明白,其实也不晚。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无能,好好地享受生活给予的平安喜乐,哪还会感觉到什么寂寞不寂寞了!
你以为的寂寞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