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老故事——康复路的那人那景!
1984年,西安康复路市场建成,主要涉及:日用百货、瓜果、蔬菜、服饰等,经营范围较广,是当时城东物品较为集中的综合市场。
1992年,西安康复路市场开始转型,逐渐成为以中低档服饰商品为主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当时北京秀水街和武汉汉正街驰名,商圈内每天人流量达到10万人次,节假日达到15万人次,每月上缴税收有5000多万,开始在西安乃至全国享有名誉。
1997年,西安康复路商圈进入一个低迷期。长乐路周边90年代初期建造的第二代室内的批发商场逐渐形成气候,长缨西路上鞋类批发市场兴起,但商圈硬件配套设施还停留在建设初期的水平,造成客户一定程度上分流。
2000年,康复路工字型批发市场区域开始形成。虽然规模效应已然显现,市场保持发展态势,但破旧的经营环境限制了商户的发展。
2002年,商圈已品牌效应为依托,逐步形成多个以“产品品牌”为核心的批发市场。
2003年,受到到非典影响,康复路商圈开始有了质的转变。非典给予了康复路市场的少有的空置率契机,相关部门对商圈进行了大幅度改造,进一步提升康复路商圈硬件设施的完善。
今天,康复路商圈内聚集了西北服装城、丹尼尔服装城、澳龙服装批发商城、金朗男装名品批发商城、华东品牌服饰加盟广场、多彩西部商城、长乐路服装城、人和服装城、西北轻工业批发市场等大大小小的十几家市场,市场的高度集中让康复路商圈成为辐射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等23个省市,成为西北地区物贸交流中转站和集散地
这个地方是几代人的回忆,如今,商圈遍地,可是却再也找不回康复路的感觉
当年的康复路是很多西安人的回忆。
那时候一铺难求的康复路市场,隐藏着西安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在康复路附近,有着一个大型的江浙加工厂,善于经商的江浙人首先看上了这里的商机,将加工完成的商品直接拉到市场上售卖,不到半天时间便销售一空。
我回程路上遇见的那位大哥,就是其中一位靠康复路发家致富的江浙人。
除了这些外来的商人,更多的摊主都操着一口地道的陕西话,这些摊主大多都是不幸遇上了下岗潮的原国企员工。
很早之前,西安钟楼附近的西安百货大楼、西安商业大厦等等百货商场,纷纷被私人承包,大批老员工不得不走上了“下岗”的道路,于是康复路成了很多人二次就业的首选。
可在那个时候,这些“员工”最怕的就是摆摊时候遇上熟人。“单位”里的员工在康复路练摊儿,可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儿。
于是有人放弃了,成了最默默无闻的西安土著。有人坚持下来了,从此发家致富奔小康。
我第一次来到西安的时候,应该是2011年,去那里感觉还有买东西的。
衣服什么的都很便宜,记得有一次有个朋友让我猜他的拖鞋多钱,后来得意的告诉我10块钱,康复路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市井而又有味道。
路边的店铺永远叫卖这清仓,说三天,那一定得一个月甚至更久。
我送我爸的第一份礼物应该是康复路旁边店里的钱包,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爸当时拿着东西的时候高兴的不行,这样一个地方,或许价格廉价,但总能给予你很多钱买不到的东西。
康复路养活了多少人?
卖冷饮的,拣破烂的,蹬三轮的,卖报纸的,2000户商户,一个店里最少也有3个人。
然而意料中的一天还是来了。
2010年5月8日夜,康复路市场全面停业,康复路26年的历史就此划上句号。
在外地朋友的眼里,康复路可能仅仅是一个地名,但对于绝大多数西安人、甚至对于陕西人而言,这里曾是西安最早个体户、万元户诞生的地方,也是我们长安生活的记录者。
除了康复路市场,还有轻工、多彩、锦绣鞋城、丹尼尔商城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都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丢不掉的是属于城市的记忆。
可正是他们的离别让我们更加珍惜,这座时刻都在创造奇迹的长安城。
虽然这个地方已经被城市的繁华淹没,但我们总能记得那时的熙熙攘攘和这
城市里那份独特的美好。
写尽这座城的故事,却独把你写成了老故事。
本文编辑:乜青 本文由乜青整理,首发“长安城内”,转载需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