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真的接纳了你吗?

2018-09-04  本文已影响28人  宇非门

接纳性语言的力量——

当一个人能够发自真心地接纳他人,同时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接纳时,他就拥有了强有力的帮助他人的能力。当他如是的时候,他对另外一个人的接纳性,就成了建立两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关系里,另一个人可以成长、发展、做出建设性的改变、学会解决问题、向着心理健康的方向前进,变得更加有创造力,或能将潜能发挥到极致,等等。

“嗯,在这一点上我做得很好,我常常鼓励孩子,基本不说否定他的话,也很尊重他的意见。”在我看到今天的内容之前,我和很多妈妈一样,认为自己对孩子是挺接纳的,并没有说什么打击孩子的话呀。

然而除了语言信息,我们还有很重要的非语言信息,在透露着我们对孩子们的不接纳。

新学年开学了,孩子进入一年级,老师要求每人做一个名牌卡放在桌子上,昨天在和孩子一起制作时,“不如在这里画个爱心啊。”,“我觉得这样一个框子不好看,没有不加边框好看。”,“你可不可以把字写得大一点。”,后来孩子一脸挫败,也不再主动来画自己的名牌卡了,我却继续无知地说“你的名牌你要自己做啊,你快来,自己来画。”……最后还变成了孩子对自己的事情不负责的说教中。

不难看见我的非言语信息里透露了如许多对他的不接纳,那些隐藏在我积极建议和行为下的信息——“你没法自己画好一个名牌”“你需要我的协助”“我不相信你的判断”“我不希望这次名牌卡搞砸了”,等等。看,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把孩子推向了自主性的缺少和彼此间最后的争执。

成年人常常不能够对孩子袖手旁观,我们会闯入孩子的房间、介入他们的思想,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并且无法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这往往是由于父母的恐惧和担忧,以及他们自己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

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学习(“城堡该是这个样子的吗?”);孩子犯错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不舒服(“把城堡建立在离水远一点的地方,才不会被海浪弄坏”);他们希望能以孩子的成就感到骄傲(“看看科迪建的这个完美的城堡!”);他们把成年人教条般的是非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你的城堡不应该有条护城河吗?”);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密切的期待(“你用整个下午来建那个东西,这样你什么也学不到”);他们过度地关心他人对孩子的看法(“以你的能力,你本来可以建造出一个比这个更好的城堡”);他们希望孩子感到需要他们(“让爸爸来帮忙”),等等。

因此,当孩子进行某项活动时,父母不插手就是一种很明显的传达了对孩子的接纳的行为。但是就我所知,父母们多半无法允许孩子这种“自由”。可以理解的是,拥有不干涉的态度真的很困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