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诗经之甘棠(杜梨)
杜梨结果时十分好看,规则地像小伞,一嘟噜一嘟噜儿,半熟时更好看,橙红色小球球儿浑圆,在绿叶间煞是可爱(当然这也可能是胃的想法,口水的印象)。
不知水果为何物的年代,杜梨是全村孩子的期待。为了能及早吃到,很多小伙计悄悄攀上高高的杜梨树把它们小心地请下来,回家让娘用棉絮捂上,三五天就能吃,甜甜的,酸酸的,若是煮了又别有风味。只是唇齿间已无法复盘那时的甜和酸。
何止是甜和酸,现在连杜树也难觅踪影。原本长在老坟和旧场院里的古老树种与它的果儿一同被更加甜腻的味蕾和生活抛弃了。
今天,我找不到杜梨树,没办法给如今的孩子们提供图和真相。但我相信鸡泽3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定还有杜梨树,只是需要我们一起去寻找和发现。期待有心的朋友们发来图片和留言,以慰廑念。
那就来读读《诗经·召南·甘棠》吧!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茇(音拔),居住的草舍;说通税,即税驾,停下车子叫税驾。
诗很简单,全诗三章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尚书·大传》卷三有言曰“爱人者 ,兼其屋上之乌” ,谓爱其人而推爱及与人有关的人和物。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召伯就是召公,西周初期,周武王的两个弟弟周公和召公共同辅助周成王治理国家,政绩显著。后世就用“甘棠”一词,指代为官者的政绩与遗爱。《千字文》有“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之句,教育学子们要为官从政,就是要像召公那样克己奉公,流芳百世。济南大明湖畔南丰祠内有一甘棠,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曾经做过齐州(今济南)太守,曾巩为官勤勉清正,为消除济南水患,疏浚了大明湖、开辟了北水门,官声很好,后人故此立祠。
甘棠作为纪念造福桑梓的好官的象征,如今已不复其礼,不存其义。若有机缘,是否可以用种植甘棠的方式,以彰政声呢?
酸酸甜甜的小杜梨儿,还有这么讲究的身世,着实应该爱之惜之得而珍之。不知诸君又有何感?
陆玑(三国吴学者。字元恪,吴郡即今苏州人。仕太子中庶子、乌程令。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专释《毛诗》所及动物、植物名称,对古今异名者,详为考证,是中国古代较早研究生物学的著作之一)《诗疏》:“甘棠,今棠梨,赤棠也,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清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是也。”
由此来看,鸡泽本地的杜梨非白棠也。
确实,我那时吃的杜梨儿,不光酸酸甜甜,还有那么些些涩,这或许是杜梨树几近消失的原因吧!
不管是出于生态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考量,在这里仍然要说“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让酸得自信,甜得得劲,涩得到位,才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