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记忆的最好注解

巴克曼的笔调还是跟《外婆的道歉信》里一样温情。
故事里的爷爷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他开始逐渐遗忘。忘记和妻子所有最平淡无奇的日常;忘记曾经阳台上的早餐,花床里的种子;忘记现在陪伴着的已经不是儿子泰德,而是孙子诺亚......关于自己的一切都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在这场永久性的失忆过程中,他唯一记得的是对孙子爱的弥补。他还记得喜欢叫孙子名字两遍,记得紧握住诺亚的手,记得关心他在学校的生活。虽然妻子曾经认为爷爷爱孙子原因,是出于因自己忙于工作而对儿子成长缺位的歉意,但后来这种歉意已经转变成了对孙子深深的爱护。就像《外婆的道歉信》古怪疯狂的外婆对爱莎“毫不讲理”的陪伴与守护,给了孙子/孙女所有的自由、信任与爱,希望自己他们不被任何世俗所束缚。
而作为被爱护的孙子诺亚,他用他的陪伴,守护了爷爷慢慢失去的记忆。陪着爷爷在每天都在缩小的广场长凳上聊天,陪着爷爷聊他喜欢的数学,陪着爷爷慢慢走回越来越长的回家路。即使有一天也将他忘记,没关系,那就重新认识。“不用怕,因为如果你忘了我,那么你就有机会能重新认识我。你会很喜欢的,因为我是个很棒的人,很值得去认识。”
一边是遗忘,一边是陪伴。岁月让两人在中间相逢,残酷、无奈却也温馨。
书中的爷孙三代的对话与插叙,跳跃、交叉,就像我们长大后对记忆的回放,零散、碎片,但爱的主题却一直没变。亲情之间的呵护、相处、抱歉,都在其中。
如果说《外婆的道歉信》里爱莎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亲情之间的原谅和和解,那么《长长的回家路》里就是陪伴和守护。亲人,是我们至关重要的人,但漫漫人生路上,他们总要先一步离我们而去。因为深爱,所以在他们离去时,我们会倍感恐惧和迷茫。但是,对于他们的离去,我们又深深的无力。在这种无力面前,除了陪伴,陪他们走好最后一段行程,我们别无他法。生死分离虽如宇宙未知而神秘,但是曾经的温情与爱的存在比宇宙更辽远。
“周围走来走去的成年人对于告别都有一种遗憾,他们都希望可以回到过去再一次好好告别。我们的告别不需要这样,你会不断地与人告别,直到你会完美地告别。一旦你的告别变得完美,就是你的双脚能触碰到地上的时候了,而那时我会到太空里,到时就再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
我们终将学会告别。而在告别之前,陪伴是最好的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