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门阀制度
苏轼有首戏谑诗《寄吴德仕兼简陈季常》,其中有这几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陈季常,即苏轼好友陈糙,字季常,自号龙丘先生。陈糙好宾客,喜谈禅,常与客高谈阔论,然惧内。其妻柳氏,柳姓为河东郡望,故诗中以河东代指其妻。
郡望,某一地域内的名门大族。如琅琊王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河东柳氏等,都是中古时期我国著名的望族。从晋至唐,由郡望门第形成的门阀制度,左右着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对历史造成的深刻影响和留下的深刻教训,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门阀,是门第与阀阅和合称。东汉时的豪强世族、累世公卿是门阀的前身,如我们熟知的东汉末年的袁绍,出于汝南袁氏,其家四世公卿,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东汉采用察举、征辟出仕的制度,如我们常在书中看到的举孝廉,就是当时士人当官的一个重要途径。能被察举、征辟的士,首先就是看阀阅,门第,所以士族弟子,在仕进上,天然具有优势。长此以往,士族们不仅在地方上是大地主,政治上也形成了垄断地位,这种有利于士族大地主的取士政策,形成了阶层固化,阻碍了人才的进升之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呼唤人才,曹操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广聚天下英才,遂完成统一北方的伟业。曹丕上台后,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被司马氏沿袭,成为西晋国策。取士只看被评定者家世封爵与官位,不看其才能与品行,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成为巩固士族地位的工具,而且西晋规定以官品高低占有田地,士族们逐渐形成世代高官袭爵,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地位的门阀制度。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门阀士族的拥戴下建立东晋,出力最著者为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时称“王与马,共天下”,门阀制度在东晋达到顶峰。世家子弟,不需任何才能,俱任清要之职。所谓清要,即位高爵显,却不从事任何具体政务。但国家要运转,政务总得有人来担任,于是,到后来,寒族出身的士人,完全把控了军务、政务等具体的权力机关,并且有不少寒族出身的人也担任了高官,甚至职务有超过士族的。虽然如此,这些寒族出身的高官,在士族面前,地位却非常低下,甚至连跟士族同席的资格都没有。
门阀制度,实质上就是种姓制度,出身即决定了人生。而且士族绝不与寒族通婚,婚姻只限世族内部,导致门阀间近亲结婚盛行,世族子弟,不仅身体素质,连智商也一代不如一代,到后来士族们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完全成了寄生阶层。
因为门阀的腐朽和堕落,导致南朝人才皆出于寒族,如后来的宋、齐、梁、陈,开国皇帝皆为寒族出身的武将,他们虽还需借助门阀的势力维持其统治,但随着寒族人才的崛起,门阀势力已经不如东晋初中期了。
侯景之乱,给了江南士族沉重打击。侯景曾求婚于迁到江南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不但求婚未成,还遭到羞辱。侯景怨恨在心,在得势后大肆屠杀门阀士族,江南士族从此一蹶不振。
但北方的门阀士族却势力不衰,直到唐时,皇族甚至还被一些高门大族看不起。不过,由隋开创的科举取士制度,开辟了寒族子弟仕进的新途径。武后当政对士族进行了血腥打压,同时滥设官爵,广开寒族入仕之路,也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势力。随着技术进步,唐中晚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使得书籍流传和普及开来,从而彻底打破了门阀士族对知识和人才的垄断,门阀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必然。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及随后的五代军阀混战,彻底摧毁了门阀的经济基础,即大地主庄田制,门阀制度从此彻夜消失。
今天突然想到已经消亡了千余年的门阀,仅是因为某个近来很火的据说高考才二百五十分就进西北大学,读了五年本科,毕业就在高校任教,还要进某协的著名诗人。看来门阀制度虽死,门阀遗毒却千年不绝,在某些领域,甚至大有死灰复燃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