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 一部压抑又振奋人心的电影
一部可以称之为印象最深的电影,至少要有让你去重复观看的欲望,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于我而言,重复观影的次数至少在5遍以上的电影,才能摘此桂冠。
有的电影像快餐面,食之有味、却无营养,一笑而过即可。而有的电影,耐人回味、引人深究,像名著一样,开卷有益、时阅时新。在我的观影史中,《死亡诗社》就是这样名著一部的影片。
《死亡诗社》电影封面《死亡诗社》,通过压抑的痛苦交织着自由的快乐,揭示了在冲破枷锁、争取自由的路上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绝望痛苦。人与人之间只有以真心换真心,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崇拜。
对一部电影印象深刻,对我而言,对电影中的某一场景、某一情节、甚至某一句话,念念在心、难以忘怀。
《死亡诗社》最让我震撼的一幕,是在尼尔自杀后,基廷先生被学校方面解聘清退的时候。曾经最脆弱敏感的陶德,终于突破自己内心枷锁、思想藩篱,第1个站到桌子上,像基廷先生曾经要求的那样,怒吼着“Oh captain. my captain”。
影片高潮这部电影的内涵实在是太深了,不多看几遍,根本就体会不到导演的意图。我是在看到第2遍的时候,才意识到为什么会是这首诗。o captain my captain。是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于1865年林肯总统遇刺之后写下这首诗。
林肯的遇刺,不仅仅让美国损失了一位优秀的总统。更重要的是,让美国这艘刚刚扬帆的民主自由的大船,失去了它的船长、它的领航人,让原本充满希望的航道,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而当时,像影片中那样的寄宿制、为应试而生的精英男校,已经成为美国上流社会中培养所谓精英的一套成熟的流水线。
当权者们以自己的标准,来限制束缚孩子们五彩斑斓的个性,用各种严厉的方式,使之屈服。在毕业的时候。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所谓的即规矩又教条的精英学生,实际上却是一群无个性又呆板、思想僵化的提线木偶。
而当有人想冲破这样的枷锁,为死水一般的社会带来自由的萌芽,便会被当权者毫不留情的镇压扼杀。毕竟未知是恐怖的,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改变会给他们的权益带来怎样的伤害。既然不可估量,那么,就不要改变。
但是人心都是向往自由的,越严格、越沉重、越结实的枷锁,只会刺激人们产生更激烈反抗。毕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让我想起了梭罗的那句话,多数人都过着寂寞渴望的生活,别听任此事发生,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