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美景不再,便只余颓垣

2018-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苍翠人x的小板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当“两个黄鹂鸣翠柳”成为现代孩子心中想象的图景;当“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再也看不到的美景;当美景不再属于环境、不再属于自然、不再属于人类的眼球;当美景只能停留在纸张之上,想象之中;当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标本……为了经济发展,人们对环境的伤害空前绝后。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但是利欲熏心的人们不予理睬,甚至变本加厉,不断从环境中索取,用“零成本”的环境资源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究其原因,我认为不过以下三点:

首先源于人们看环境的视角有误。人们若是透过经济看环境,那么环境就像是一块巨大的无主肥肉,任人宰割。在这种有色眼睛的误导之下,人类的利益心能够被无限放大而不自知。其二在于人类强大而盲目的自信心。有些人认为,环境的损害是经济发展前期必要的结果,而当经济发达了之后,人类可以采用高科技的手法将环境恢复如初。然而,一方面讲,环境真的能够恢复吗?那些已经绝迹的动物,那些已经荒芜的裂土,那些变为标本的环境……真的可行吗?另一方面讲,这些高科技手段真的对环境也没有副作用吗?那杀虫剂为例,在花草茂盛生长的背后,是整个生态系统坍塌的悲剧。由此,又有第三点原因,在于局部的合理性和整体的不合理性造成的幻区。杀虫剂本身的使用促成了花草、庄稼的生长,促成了某人、某户的家庭经济状况。但是,在整体来看,生物的灭亡造成的蝴蝶效应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一物、一田,而是辐射到了一业、一国,甚至是一整个世界。然而,可怕的是,局部的合理使人们走进了良性循环的幻化迷宫。认为自己正在使经济和环境同时臻于完美。即使有人在他们耳边大声疾呼“保护环境”,他们也认为自己毫无过错,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看这个正在被侵蚀的环境。

记得亦舒曾说:“只是一个以物易物的时代,一个人总得用他有的,去换他没有的。”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不就是这样吗?我们有环境,用环境,换经济。但是,当环境枯竭,才发现,用经济换不来环境,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科学家的警告并非妄言,他们奔波考察,发现环境的尽头并非经济,而是毁灭。这是一种悲哀的前瞻,而非是预言。

我记得有一首诗叫《半窗一枕闲》:“我的窗外,时光种桃花,岁月雕美人。时光在气节里忙着,我于窗前赏着。”这是我所欣赏的环境。在这里,人有人的慵懒,环境有环境的更替,时光有时光的流逝,一切是如此的和谐。当然,这种“极端”的和谐在当今快节奏的世界里注定只能是一缕炊烟,只余袅袅,罢了。

当然,很多最先醒过来的人们发现,还有一种解决办法,不是和谐,而叫共存。而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则要在共存之上再做一件事情,叫弥补。这种弥补,在于对身边一花一树木的爱护,在于对身边破坏环境的劝阻,在于对身边麻木的人的感染。在于身体力行,在于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到班级,到校园,到社会,再到国家。从一张小纸片的捡拾,到一个塑料袋的抵制,再到一个易拉罐的回收,到一家企业的绿化回还……其实我们能做的有很多,只是我们不曾发觉。

在美国电影《不可忽视的真相》中,具体阐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人类覆灭,并由此呼吁大家重视全球变暖。其实,杀虫剂也好,全球变暖也好,都是环境恶化的表现,我们不能忽视全球变暖的真相,不能忽视环境恶化的真相,更不能忽视方方面面细小的环境变化。

只希望,人们能够拥有返璞归真的平和,和环境,共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