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什么?——读《“新基础教育”指导手册》之“课堂

2019-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歪歪Bll

武义县桃溪镇中心小学  鲍莉丽

读完了这本《“新基础教育”指导手册》,里面全新的理念与当下正提倡的“站学生立场”“真学习”“深度学习”的诸多观点不谋而合,很多教育教学主张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里面涵盖的内容很多,同时又罗列了很多能够进行实践操作的具体措施,真是名副其实的“指导手册”啊!而其中,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两个板块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印象深刻。尤其对课堂教学,在细细阅读完之后,引发了我的一些感触。

一、教学设计的立足点

新基础教育在课型研究中对“专题研究”是这样定义的:所谓专题研究,就是把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教学以专题的方式进行集中,探讨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结构教学。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立足在哪里?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新基础教育对一节课的研究,就是立足于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明确教学背后的意义上。我们要始终铭记,只有将一个专题、每一节课的来龙去脉都清楚了解了,我们才能进行教学设计。

这让我想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老师教学《平均数》的课堂。我们每一次的考试后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都会用到平均数,所以,“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周特谙熟这样的经验基础,于是就设计出了以学生所熟悉“考得怎么样?”为素材炸开教学。同时,周特在课前对“平均数”的诞生背景有了清楚的了解,明确了“平均数”是个统计范畴的数,所以在课堂能针对“平均数”的特性进行深度的挖掘,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最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明白了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生活性和价值性。透过这节课的习得,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思维在沸腾,情感在沸腾。

所以说,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得站在学生的立场,讲求知识体系间的前因后果,前世今生。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能上“一节好课”,还要会上“一类好课”,这样学生才会用好“一串知识”。

二、大问题的设计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首先突破在“还”学“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首先突破在“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提问权等。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也是其他方面改革的突破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舍得放”,给足时间,以便学生独立思考、动脑思想,相互讨论、互相点评等,在“多向互动”中呈现多种资源。课堂有了“放下去”的第一步,才会有资源产生,有资源才会有“收上来”的第二步;在“交互反馈”中推进教学生成,随之而来,则是更深层次的“放、收自如”、“积聚生成”。然而,什么时候能放?我们是否敢放?这是一个极其有智慧的挑战!

要实现课堂的收放自如,“新基础教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要用“大问题”激活课堂。同时,书中的这些指导性纲要给我指明了“大问题”教学的方向。它告诉我们,我们提出的大问题应是聚焦于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层面和维度,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新情景下的认知冲突,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问题;针对学习的障碍、困难,提问有思维力度与路径空间;需要从已有知识、路径中调用恰当的旧知,并进行重组;能前后关联,形成更丰富复杂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对于“大问题”的设计,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策划;提问能够被多层次的学生从多维度理解;吸引学生人人参与,尤其是思维参与;问题间有内在逻辑层次;合理设计学生活动;问答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形成教学深化的重要资源。

三、教学中的“育人”

以前,总觉得教育和教学是两个没有多大交集的两个领域,尤其是在课堂教中,我很难诠释“真教育”!但是,在这本书中,我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了教育应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开发育人价值,意味着课堂教学不只是停留在学习知识、掌握能力上,而是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在知识、能力习得过程中,学生如何养成主动梳理知识结构,如何在主动思考中提升思维品质,如何有思路、有条理、有维度地分析问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探究知识的欲望,体验学习过程中挫折后的坚持、成功后的喜悦,持有对知识的尊重、对学科的喜爱,学会表达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体悟在生活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基本规范……

在这里,我还是不得不说一说周特的这节《平均数在这里,我还是不得不说一说周特的这节《平均数》的教学,周特在这节课的尾声出引出了这位名叫“埃蒙斯”的射击运动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参加男子50米步枪三姿比赛时,最后一环中意外丢靶,影响了最终的得分,没有获得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三姿决赛中,他最后一枪只打出了4.4环,失去金牌及奖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三姿决赛,第10枪他只打了7.6环,获得铜牌。三次与金牌失之交臂,很戏剧化的人生,却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周特十分巧妙地把“乐观向上、永不言弃”的饱满正气与“平均数”的学习能够达到无缝衔接的境地……他就是借“埃蒙斯”的故事激励同学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考出好成绩固然好,但万一真的失利了也无妨,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重新再来;即使多次站起还不能成功,那又有什么?我们的学习、生活又何止只是成绩呢?还要面对更大、更广阔的人生考场。

作为数学教育人,就要有高于知识的情怀,站知识之上,望眼学生育人的高点。

这本书值得慢看,值得细嚼慢咽,值得时时回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