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议年轻人回老家买房?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城市相继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期,同样也是拆迁期,拆到现在快20年了。和20年前相比,现在大城市等于基本拆干净重新造了一遍。
几十年来,我们把绝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造房子上去了,中国的住房已经过剩的苗头已经显现。
但是,还是有越来越多进入大城市的大学生抱怨买不起房子,租不起房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叫住房结构性过剩。
十年前,全国各地平均的造房子,京沪省会,地县乡村,全面开花,处处造房。
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是,人口快速的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聚集。这导致了两个非常明显的后果:
一是以京沪广深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住房短缺,房价暴涨,原来的居民只要早两年买房,涨价收益超过了十代人的积蓄,真的不可思议。
二是乡村大量的房产被废弃,中小城市也就是春节热闹几天,平时没什么人流。
住房供求关系,两极分化,非常明显。大城市造房子和小城市造房子,在硬成本上实际是一样的,但是收益却截然不同。这就是经济学的问题了。
宏观问题,我们普通人也无力解决,只要大概知道就行了。
微观问题,涉及到每家每户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必须高度警惕。
1、人口向特大城市、省会和发达地级市聚集,是大势所趋,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特大城市和热点地区的住房,在今后5到10年内还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果我们要准备在大城市定居生活,一定要及早安排。
2、小城市房产只适合自住,绝对不要投资。小地方,人口外流,优质高收入人口纷纷走了,即使今后有农村人进城接盘,他们的支付能力也是微弱的,很难指望什么收益。
3、中上档次地级市,省内前三名城市是可以指望的,长期持有,能够跟得上通货膨胀和m2的增速。
4、中下档次的地级市和非热点县级市,只能买自住房。
有钱的,高学历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接盘的,主要是辖内县乡的农民和普通家庭,支付能力较弱,货币负循环。这类地区不适合任何的战略投资,你就把房屋看作是消耗品,使用品,而不要赋予任何的金融属性。
2019-2020年,货币政策会偏紧,小地方的楼市不会迎来春天,是一种很微妙的平衡。
在大中城市上班挣钱的外地人,因为各种原因买不起或者买不了工作地的房产,看到大城市房价的趋势,心理焦虑,回老家接盘,成为楼市去库存的最后买单侠。
这个过程,会带来局部性和短期的上涨压力。但以2年的周期来看,这种压力是会很快释放的。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
1、特大城市和大型城市是多数年轻人将来的工作地和居住地,下一代长一期定居的地方,所以要及早的解决住房。
2、老家也就是父母养老,或者今后自己退休生活的地方,买一套大户型自住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