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

2020-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忘忧草_b995

        爱是什么?是电影《泰坦尼克号》“you jump ,I jump”的生死与共,是《大话西游》里“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只猜中了开头,可是我却猜不中这结局……”。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当人们为爱奔波时,却发现很多时候羁绊着我们的是“爱而不得”的苦闷和“爱无能”的愁绪。

        去年寒假,青年教师共同体的伙伴们共读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在拿到书之前,我正在追剧《下一站,别离》,那是由于和伟主演的电视剧,剧中由他饰演的男主角秋阳因为两次失败的婚姻而患上了“爱无能”,心理学上说这是一种情感疾病。第一次听说还有一种病叫“爱无能”,让我很好奇病因,更好奇疗法。恰逢我们的第一次共读活动,拿到书,蓝色封底的简介读完,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可以用它治疗爱无能,如果我是剧中人,我一定也是男主的知心朋友,手捧《爱的艺术》,去雪中送炭。

        抛开剧情看生活,我在思考:为什么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人追求爱情,却又爱而不得呢?我们对爱的理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虽不是剧中人,却也想让自己爱的更敞亮,活得更自如。带着对剧情的好奇,也带着自己的生活疑虑,我开始翻阅这本书。这本书篇幅很短,语言洗练,但其内容却极为丰富和深刻,实际上并不是很好懂。在书里,弗洛姆为我们阐述了关于爱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按照逻辑性,分为三部分:现代人爱而不得的原因、关于爱情的理论、如何实践爱。弗洛姆开宗明义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爱是一种艺术”吗?读完第一章,我理出了现代人总是爱而不得的原因。

        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绝大部分人认为爱情是靠被动等待获得的,而非主动给予。但事实上,爱是一种原发性的能力,是可以由人自己创造并提供给他人的。被动获得他人的爱只说明我们具备某一部分价值,这个价值的大小是由对方来决定的,而不是我们自己。所以一旦价值失衡,那爱也随之被抽走。就像电视剧《下一站,别离》男主人公秋阳,他一直在等待别人给予他爱,所以他隐忍、委屈、做并不喜欢的事,只为证明自己有价值,值得被爱。像他这样一个可以为讨好别人做出那么多事情的人来说,并不缺乏能量,只是他把这种内在的能量用错了方向。他不懂“我被爱不是因为我值得,而是因为我有能力接受爱与被爱”。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女子觉得自己容貌够美、身材够好就会有人爱,所以她们不惜去整容、节食;男子觉得自己够有钱就会获得爱,所以拼命努力工作,甚至不惜以身体健康为代价。事实上,不管你多美多有钱都会有人不爱你,即使暂时吸引了一部分人对你青睐,也不能长久的维持。爱,首要的问题是我有没有爱的能力,而不是我是否值得被爱。拥有爱才能获得爱,没有主动给予爱的能力,又何谈坦然接受爱呢?

        当然,现代人还有一个爱而不得的原因,就是很多人把爱当成是对象问题而非能力问题。受传统“门当户对”观念和房子、车子等压力的影响,很多人都把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当成婚姻爱情的标准。他们觉得只要对象选对了,那爱就有了,好像这份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一样,不合适就换下一个。实际上,爱从来不是一个对象问题,否则为什么很多人换了好几个对象依然不能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呢?一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不管换几个对象,甚至是离几次婚,都不大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因为爱需要的是情感培养和交流,不是市场上讨价还价那样简单。

        爱而不得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短暂热烈的情欲,什么是持久的爱,误把激情当爱情,从而一遇挫就放弃,总是得不到真爱。弗洛姆指出:如痴如醉疯狂的爱恋并不是强烈爱情的表现,只能证明了这些人的过去都很寂寞。而持久的爱,需要更多的责任心、包容度、理解力,它需要人在关系中约束自己,而非任意妄为。不难理解,爱的确是一门艺术,因为靠荷尔蒙引发的短暂的情欲只能维持一时,真正的理解和信任才会产生持久的爱情。书中有段话描述很精彩: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这恰恰解释了人们去用各种办法讨人欢心的原因。因此,弗洛姆强调爱也是需要去学习的,而且他还强调,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等诸多因素。爱并不是自动自发的,它与人的成熟度密切相关,想要获得真爱,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

        在读第二章“爱的理论”时,我对“爱的能力最初起源于无条件的母爱和有条件的父爱”感触颇深。在这本书中,弗洛姆将父亲和母亲的爱分别做了解释。母亲的爱本质上是无条件的爱,因为它有,所以她爱。在生命之初,母亲给予我们生活上的照料,喂我们吃奶,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让我们安睡和玩耍,也不求有所回报,就算是犯了错误,常常也会说一句“孩子还小,不懂事儿”。那个时候我们也不懂什么是爱,只知道自己一直有母亲在无条件的给予,被呵护被照顾。我之所以被爱,是因为我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条件。在母亲那里,我们体会到的就是这种爱。同时,这种无条件的母爱也会带给我们一些负面影响:因为无条件获得,我们可能会不遵守规则,随意的索要,而忽略了母亲的付出。

        跟母亲的爱相反,父亲的爱本质上是一种纪律性、秩序性的体现,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父亲向来不苟言笑,想要获得他的称赞往往是考了高分,拿了奖状,或者运动会得了名次,即使他心里很开心,往往也会装作淡定的样子。但如果我们不小心犯了错误,就会遭受父亲的呵斥和惩罚。看起来这种有条件的父爱不如无条件的母爱来的容易是不是?其实不然,父爱虽有条件,但它也是一种规则,代表了这种爱可以受自己控制,只要我努力达成某个标准,就能获得这种爱。而且,父爱的条件性帮助我们更规范自己,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避免吃更多苦头。

        老话常说“严父慈母”,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两种不同的爱的表现形式。而成熟的爱是这两者的结合,既可以给予无条件的爱,也会创造出有条件的爱。换句话说,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既可以在落魄时接纳自己,给自己肯定和关怀,也可以在得意时提醒自己不要触犯规则犯错误。这样的人,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也能客观。

        第三章“爱的实践”中,佛洛姆谈到了两个重要实践的先决条件。一是克服自恋,让我们从自我内心世界走出来,能够不再主观地去判断事务,从而去大胆尝试换位客观地感知世界。二是拥有合理的信仰,在我看来,则是在个人崇拜和权威中不丧失自我,是相信他人和自己的前提下对于理智和爱的一份判断和尊重。  

        爱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长。把剧中人剧中事延伸至生活,我也想扪心自问:“我学会爱的艺术了吗?我有爱的能力吗?”我想这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就像弗洛姆在文中提到的,爱情的积极力量是为生命带来活力,只有鲜活有力的人生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也是我们终其一生要追求的目标。爱的能力越强,越能创造更多的幸福出来,也能更好的成就自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拥有爱的能力、也值得被爱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