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
12月4日,领着孩子们去呼市参加汉听大赛,晚上七点半比赛结束,领着孩子们直奔乌兰恰特大剧院去看“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精品节目演出”。本来,孩子们都不想去的,乌兰牧骑,有啥好看的?又不是陈奕迅的演唱会。再说比了一天赛,又累又饿的。我劝大家,杨校长托人弄到的内部票,演出很精彩,我们不去是不是有点却之不恭的味道?于是,一行人忍着饿赶往剧场去吃这顿文化大餐。
到了剧场,看到门口有十几个警察列队警戒,安检处翻检观众的物品比上飞机都严格。我拖着笨重的行李箱,被列为了重点怀疑对象。打开拉链,一件件展示物品:奖牌,两本词典,一厚沓资料,一袋水果,睡衣,洗漱用品,床单……就差把袜子也展示出来了。最后,水果被没收,人可以进去。于是狼狈的收好箱子,走上楼去。刚在楼上包厢坐定,就听到训练有素整齐划一的鼓掌声,听到杨校长的亲戚小声说:自治区书记来了。哇,我这才明白刚才门口的安检绝不过分。我也相信了杨校长所言不虚,这是一场高水平的演出。
乌兰牧骑
作为内蒙人,“乌兰牧骑”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每个旗县都应该有一支乌兰牧骑的。听父亲说,我的大姑年轻时就是乌兰牧骑队员。我打开手机,恶补了一下乌兰牧骑的知识: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大草原。成立之初只有九名队员。 乌兰牧骑的队员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都是一专多能,报幕员也能唱歌,唱歌的还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日,走下舞台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乌兰牧骑的节目多为自编自演,以反映农牧民生活为主,小型多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乌兰牧骑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7年10月9日,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之际,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的成长和进步。让所有人感到惊喜和振奋的是,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回信了。“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原来如此啊,这样,我就明白了这场晚会的名字为啥叫“红色文艺轻骑兵”了。
整场晚会历时两小时,节目可谓异彩纷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雕花的马鞍》的原唱者那顺深情演绎了《雕花的马鞍》,嗓音浑厚高昂,那功底绝非现在的小鲜肉可比。还有一位歌唱演员拉苏荣,是周总理的侄女婿,只记住了他的身份,竟忘了他的作品,我这个俗人呀。其他的节目诸如舞蹈,蒙古长调,呼麦各各精彩,我只能在心里感叹,笨拙的笔竟无法一一描摩了。
九点半演出结束的时候,大家都忘记了饥饿。这文化大餐,不但能陶冶情操还可以果腹啊,有机会,经常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