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成长记02:冬日里的回溯,损之又损。(汉字学习之真理系列)

2022-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静水0722

昨日送孩子上学,给先生送落下的饭卡。大清早的冬天是冷的,实际上冻耳朵的。但凡把肉漏在外面就冷的那种冷。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不禁感慨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很少能感受到 冬天的这种寒冷呢。前些日子带和和回姥姥家,她摸着院子里冰块欣喜不喜,无限欣喜。我给她装了一汪水,早晨起来,再给她看已经结成的冰蛋,她觉得太神奇了。冬天就该是天寒地冻的样子吧,回到这样的天寒地冻,才觉得冬天真实存在过。

学习丁老师的真理系列的七个字:朴(仆)素本质哲(誓)里。

触碰真理的不同角度,无法言说,但是透过这么几个字,又能清晰感受到“真理”的脉络与质地。无饰曰朴。那个最本质的存在就是朴,将其外在的名分驱除,所谓损之又损之后,留余的就是朴。从朴到仆,从木到人。从树木看待朴,桌椅也好、艺术品也好,一块垫桌的碎木也罢,也都是树木的真实存在,外在的雕琢与用途是损之又损的,留余的就是木头的本质,这部分就是朴。

迁移到人,仆人帮助我们领悟“仆”的真意。仆,因其地位低下,更能看见时间的真相。那些友善的、凶险的一切人心在仆人面前不必伪装。与仆人相对的更近于真实。人于世间,有太多的名分,在名分里我们践行着名分里的责任。可是回到冬天里,我们得在这样的回溯里,慢慢损掉这些所谓的名分的牵强与捆绑,回到生命的原始状态里,这样的状态才能天长地久,不至于在外在纷乱的变化中迷失自己。社会事务之下,我们是不容易找得到自己的,哪怕与自己待一会都是一种奢侈。

冬天里,我在家里的时光是面对自己的时光,哪怕是无所事事,也是一种回归。退去繁忙,回归内心,才能找到心安。人得守得住自己内心那点不变的东西(最近看《原则》,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这本书提到的原则,或者说是经典之中那些纲目),才能在变化之中拥有一种转换的智慧,这就是质这个字的内涵。从本到末,本就如同树根,末就是树梢。守住树根,自然枝繁叶茂,所以知所先后,就是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首先,得认识人之“性”,这性承接天命。而之于性,得谈到自明德,自诚明。今早读《中庸》,对谈到“诚”的这段有一点点感受,虽未若以明,一点点感觉,慢慢积攒。格物致知的功夫在乎对待事物时,将真实与心中所知的连接,那份连接是接近于全息的真实状态,以此方能正心诚意。

最后的一个“里”字,指的是物质构成的内在的纹路和纹理。所谓事事有事理,物物也有物理。我们得“讲道理”,也唯有如此循理,也是合道。老师提到的“顺理即为真,违理即为假”。我们常常用“好坏”“真假”来评判,细细想来这种评判的标准其实是陷入了自我认知参考体系下的一种评判里的自我感觉。其实,真相只能是无限接近,而评判唯有放在更大的更立体的背景之中才能真的有评优的可能。不得不赞叹中华文化中的智慧了,凡事循理而行,此里因事物本身而定,如牛肉的纹理、玉石的纹理,也都是本身的所谓“性”了。率性之谓道,也是万物皆可了。

静坐,能感受到自己呼吸的粗促,接近最后才感受到些许的徐缓。可是,老子所言“绵绵若存,以至于无为”到底是至高的功夫境地了。只觉得自己身体是一个不透气的硬板,既坚硬,又呆板了。如果不面对自己,又怎知自己的身体竟是如此僵硬与笨拙呢?书写《三坟记》,尽管是第二次,这一次能深深感知到自己的粗放,对待细节的疏忽。更重要的是对于细节从视而不见到亲身所见,再到不能实现,原来这慢慢来的长养的功夫由不得半点的心急,只得下足了的笨功夫。

读《原则》一书,从一开始的跨越一堆不知所云的经济学术语后,终于读出点味道来,步入了欲罢不能的阶段,然后期待这部五百多页的书何时读完?最近有点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感觉,又想看这样的书,又想看儿童文学作品,瞅着基本假期计划的教学专业书目也是满目渴望。想到丁亮老师所言的“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道至简,回归当下,由简至茂的生活,从根本中扎根的慢慢长养而来。不妨笨一点,慢一点,不着急,莫慌张。

年,越来越近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