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七月男友
![](https://img.haomeiwen.com/i18890816/ab4d65bf79634f5e.jpeg)
01
昨晚《亲爱的,热爱的》大结局,甜得发腻的七月结束,该和“现男友”说再见了。
整个七月都被“现男友”霸屏,“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夸赞柳永的词脍炙人口,“凡有网络处,皆看‘现男友’”虽说过于夸张,但是上头女孩们为着“现男友”可是贡献了不少的播放量和话题度。
微博朋友圈等社交软件,上头女孩们看着别人甜甜的恋爱,吃着齁齁的狗粮还不忘支持韩商言和佟年上各式各样的热搜。
有人统计这部剧播出十多天该剧的演员情节等等就一共上了近百来次热搜,除此之外这部电视剧还衍生出各种专属的词语,例如“上头女孩”、“逃避式追剧”。
我也是那逃避式追剧的一员,中间他俩闹矛盾那块儿简直不忍心看下去,等到剧集不断更新到甜蜜的地方又开始对着手机一脸的姨母笑。
相信这样的不止我一人,否则也不会有这个“逃避式追剧”了。
但是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这种甜甜的恋爱就会不由自主地陷进去,把自己带入到那种冒着粉红色泡泡的甜蜜场景中去,为着男女主角的嬉笑怒骂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情。
可现实里面却是“取次花丛懒回顾”,走过花丛都懒得回头顾盼。
02
和胡杨微信聊天时,共同讨论起各自对恋爱观婚姻观的看法,竟然出奇的一致:还是先养活自己再考虑其他吧。
身为95后的我们卡在一个尴尬的年龄段,早生几年也许今年已经三十而立了,晚生两年就是新世纪的新一代。
二十几岁的阶段里面,说懂事的话我们也懂事,人情世故都明白,炎凉冷暖也自知;
可是说胡闹,我们也胡闹,理想观念与70后的父母存在一定的沟壑,做的事有时常常不被认可,他们追求阳光空气水我们却觉得面包可有可无,恣意潇洒快意人生乐在当下。
胡杨说:有时想到以后,按照正常的轨道走的话,毕业工作七八年结婚,那时30岁左右。
32岁左右生孩子,这事儿还不能拖得太晚,再晚成高龄产妇对谁都不好,有了孩子又是在孩子身上的一笔投资。
奶粉要重重把关,前几年的毒奶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为了孩子的健康当然要费一些心思,尿不湿奶粉钱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经济允许的话还要算上保姆钱。
孩子大点要开始考虑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各种早教开发班得报一个,还有,联系自己自身的情况,培养一项兴趣爱好是有点必要的。
先不说钢琴,钢琴太贵,买来孩子不愿意学那不白瞎,那就练个便宜点的,拉小提琴或是弹古筝,当然,这些也就针对女孩来说。
再大点幼儿园再大点小学,还得考虑是否买个学区房……
当然,这些推演都是照着当前的认识再结合从长辈处听来的话,还有自己身边已婚人的现状来进行的,放在自己身上可能会不一样但是这个模式已经定了怕是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一句话,横着得花钱竖着也得花钱,这是胡杨得出的结论。
现在我们都还是一穷二白,有时还是得啃老,谈什么诗和远方,就且苟着活吧。
这是逃避的角度。
03
一组婚姻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逐年下降。
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2014年降低为9.6‰,2015年为9.0‰,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
而到2018年,中国结婚率只有7.2‰,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同时,离婚率则连续15年攀升。
观念改变的不只是你我,时代的潮流也在偷摸的改变着。
王尔德说,很多人一辈子都遇不见梦想的真爱,只会因为害怕孤独地死去而选择随便找个人互相饲养。
这就是另外的一个原因了,不愿意将就。
我们渴望有一个三观相同的人,渴望有性格互补的人,渴望人品相貌俱佳的人,又渴望着门当户对的人,择偶的标准一再的升级。
感情最好的状态是变成更好的自己,如果不能变得更好,就是去了本身的价值。
宁缺勿滥一直我们标榜的,很多没有恋爱的年轻人不是不想找到一个讲究的人过日子,因为我们是负责任的,先立业再成家,有好的物质基础后谈情说爱更容易。
有网友的话更是一针见血:
档次低的我看不上,档次高的不一定能看上我,我这么挑,都做好孤独终老的准备了,找什么对象找对象?饭我会做,碗我会刷,衣服我会洗,爸妈我会孝敬,钱能挣,武功高,我又多养活一个,有病吧我。
虽是这样说,但是看着甜甜的剧时又会想有个坚实的肩膀来依靠着,一起谈谈天说说理想。
时不时的闹点小脾气会有人哄,不会死乞白赖拉着闺蜜体验第二杯半价。
别扭的劲儿过去后又会想:
谈恋爱吧,又不知道跟谁谈,喜欢吧又觉得没多大可能最后会在一起,不谈恋爱吧又想谈恋爱,谈恋爱吧又怕认真给错人了。
以此往复陷入死循环,其实,终归是我们不愿意将就。
七月向“现男友”说再见,结束那些深夜还在捂着嘴悄悄笑的日子,看着手机一脸的姨母笑下次不知道会是为谁。
一个人也可以很好很好,一个人很美很浪漫!一个人很静很淡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