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泛滥的今天,如何做到不堕落
胡适之先生有一句话,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不必唐捐。
这一两个月来,都在简书上坚持写文,碰到很多有趣的文友,和很多有趣的灵魂。有人喜欢安静地写作,有人喜欢参加活动。在这个文学泛滥的今天,如何不堕落,是我一直深思的问题。
十岁开始写诗,曾获过全国少年作家杯二等奖,因为家中父辈喜欢读书,从《三字经》到《道德经》,从《十大元帅》到《繁星》、《春水》,还有那些年家中必备的杂志《读者》,都是陪伴我童年的良师益友。
目前来看,读书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学生的生活优越了许多,大学之前,社会可以说是无限地包容他们的思想,不会严格地让他们对自己的言行负多大的责任,而是鼓励发散思维,创新进取。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智者,同时也是潜力的挖掘者。
近日在《文学报》上看到这样这一段话:互联网的兴起更让文学几成泛滥之势,但面对时代的复杂与斑驳、荒诞和疼痛,多数作家却“自愿放弃心灵对某种真实的探求,不去主动让灵魂抵达社会现实的最内部,抵达人的最真实的内心”,而是选择和市场同流,与世俗合污,以致出现“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权力寻租,解构经典,闭门造车,技术崇拜,政绩工程”的恶俗景象。因此,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好作品仍然匮乏;另一方面,耐着性子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在当下许多人的阅读生活中,成功学、厚黑学、养生学类读物占据了主流,即使涉及文学,也基本局限于玄幻、盗墓、官场、职场为主题的类型文学。一言以蔽之:“务实性”成为时尚,“娱乐化”成为流行。所以,有论者认为,我们今天有小说、诗歌、散文等等,但是却鲜有文学,文学的存在方式被连根拔起,不再从其历史的土壤中汲取任何的营养,不再有存在的任何新发现,文学发展的历史停滞了,而依其惯性产生出来的只是非艺术性的文字作品而已。
我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人,甚至可以说,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因为我是一个曾经在部队待过三年的人,所以我深知祖国在我心底的重要,民族于我的重要,亲人于我的重要。
当初我没能留在部队,心里后悔不已,我不敢对外界声称我是一个在部队待过,却做了“逃兵”的人。由于长时间的写作,身体并不是那么好。在部队的时候,我经常躲在厕所写,拿一张纸记着瞬息即逝的思绪,因为没有办法用电子产品,而且高强度的训练让自己的记忆力也变得很差,常常失眠想着创作,我的身体也愈来愈差。所以,三年部队生涯后,我选择了离开。三年时间,我理解了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离开部队后,我生怕自己抛弃那份坚持。就像对待身边一些在学校读书的朋友一样,我告诉他们,一旦你离开校园,就很容易抛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你会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你没有办法做到那么肆意地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你可能会为一日三餐,为儿女情长,为父母之命左右为难。
少年人初次接触社会,其实理想和现实相去甚远。所以我鼓励一些学生朋友多在大学的时候就走出校园,做做兼职,帮社团拉拉赞助,多跟社会上的人打交道,长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多去倾听。就算你在学校是风云人物,你也要谦卑的像个学徒一般。
要学会常总结问题,胡适先生提到,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汇聚,都是去解决问题的。你会因为喜欢一支名牌口红而省下生活费,你会因为喜欢一个游戏装备而放弃买书,你会因为一辆车而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其实,当你每一次放弃的时候,你也是在解决问题,解决你自己的欲望,满足你的需求。
这未免显得有些“兴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为何我会如此说呢?比如我在部队,那个时候管得很严,一般用的手机,功能都很简单,我也有欲望想去买个好一点的,可以方便写作,发表文章。在应有的条件下,如果能有更好的方式提高你的灵魂,请舍弃金钱本身附加的价值。你可以像我一样拿根筷子,在沙石上写写画画,那样更加深记忆,也可以在废旧的草纸上记下所思所想,经历过多次检阅出来的文章,更加会打动读者。因为你的用心,你的严谨,便会应验了那句话:越努力,越幸运。
思想提高之后,你就渐渐少去了那些攀比心理。我们拿爆发富和那种兢兢业业成为富豪的人作比较,相比之前者,他的服饰,他的言语,他的待人接物,他的价值观,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如果你的灵魂还无法承载你对物质的需求,请充实你的思维,不要让别人看到的只是你的脑袋。
我非常荣幸,曾经是一名光荣的战士,如今,我的思想还是一名战士。笔是我的武器,我的敌人,就是你们骨子里的斑驳劣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