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樱红柳绿中的一段蘅芜香(三)
【这一篇里,想谈一谈“蘅芜君”和“冷香丸”这两个煞费苦心的隐喻。】
6、不比香花,自为异草
在第十七回中,大观园初建成,写到贾政带众门客及宝玉游园题匾,写到一处极奇异的所在:“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这就是曹公为薛宝钗设计的居处:一处花木也无,全为异草。
曹雪芹的灵感应取自于《离骚》,在《离骚》里,出现了不少凡间难见的异草,木兰、蕙芷、杜若、蘅芜……屈原以神话中来自上天的异草来比喻自己高洁清雅、不同流合污的性情,而曹雪芹把这样的赞赏给了宝钗:以蘅芜来比喻她不同于普通女子的独特心性,这与书中开始对她的评价:“山中高士晶莹雪”也是交相呼应的。
宝钗为什么不愿以花自喻?
自古以来,女子多以花自喻,以花为饰,而花的命运是什么呢?
任人攀折,随水飘零,色衰而爱驰,但多数古代女子并不从此自悟,而把“女为悦己者容”作为人生之准则。
宝钗之独特与高洁正在于此,在第七回中借薛姨妈之口说宝钗“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第八回借宝玉之眼绘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无妆),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宝钗不爱花儿粉儿,也不施脂粉,是因为她不愿将自己像花朵一样打扮,不愿自喻为命运飘零、以色事人的花朵,她宁愿做兰心蕙质的异草。
早慧如她,在十几岁已看到命运的叵测,看她劝黛玉的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看,她随时有着离开的准备,她何尝不知道,眼前再多繁华和欢笑,自己也只是大观园的一个过客,当命运逼得人们不得不面对别离漂泊时,她所能做的,就是像蘅芜一样,独立,冷静,逆流而生。
曹公还别具心裁为宝钗设计了“冷香丸”。且看看制作冷香丸的材质和方法:“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
白牡丹、白荷、白芙蓉、白梅,都是冰清玉洁之花,雨水、霜降、小雪……都是至凉的节气,以极清洁的材质,极寒冷的节气,才酝酿出这至清至寒的“冷香丸”。
“冷香丸”与“山中高士晶莹雪“相配,何等绝妙的设计!
而最妙的是,冷香丸需用黄柏煎汤服下,脂砚斋评:“不独十二钗,世皆同有者。”这句评语有什么深意?
为什么说世人皆需用“黄柏”?
这是作者的又一个隐喻:黄柏,味苦性寒,清热解毒,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热毒”,这“热毒”便是七情六欲,《黄帝内经》中说:“七情致病,六欲伤身”,可大多数人并不以此为苦,执着迷恋,颠倒痴狂,所以脂砚斋主人说:“世人皆同”,意思是世人的热毒皆需用黄柏克之。
曹公独以宝钗为例,让宝钗幼年时便服“冷香丸”,以冷克热,以清洁克毒浊,这味药虽说是作者虚构,最后却是想要锻造宝钗这颗“世人皆醉我独醒,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灵魂。
7、君子之谊,四时不变
当然,冷香丸只是作者的艺术设计,一个人品格的形成绝不只是靠吃几丸药,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宝钗小小年纪就随家四处迁游,比同龄人更早地见识到人情世态,由于家学渊源,她博览群书,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竟可“无书不知”。
而对宝钗影响最深的,可算是儒家文化,在她的为人处世,举止谈吐中,处处可以看到儒家经典的教化痕迹,也能看到道家和佛家典籍的闪光。
读儒家经典的贵族子弟比比皆是,但是真正按照圣贤的话去做人的少之又少。
有人把这些准则当成粉饰自己身份的工具,比如贾雨村,有人当成一板一眼的教条,比如贾政,还有人恨它束缚了自己,“好德不如好色”,比如贾宝玉,而宝钗,是难得的将儒家经典灌注到思想深处、灌注到一言一行的女子。
儒家礼教的根本在于“仁”,仁者爱人,不分尊卑高下,在第六回里就说宝钗:“随分从时,深得下人之心,连小丫头都喜欢和她玩。”
仁者能够充分体会他人所思所感,从他人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如同《中庸》里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宝钗处处想得周到,这哪里是心机深重,而是已经成为她骨子里的教养和思维习惯。
她爱护香菱,香菱也对她又敬又爱;
爱护莺儿,所以莺儿和宝玉感叹“我们小姐有别人看不到的好处”;
照顾湘云,知她家中钱财做不得主,便出钱出力帮她办螃蟹宴,更将她以知己相待,所以湘云对袭人说:“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呵护黛玉,给黛玉送养病的燕窝,对黛玉的调侃也总是一笑而过,所以黛玉说:“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再观她对下人的言行,比如第七回和周瑞家的对话,有礼有情,可亲可感,甚至对不走时运的赵姨娘和贾环母子俩,她也并不轻视,在第六十七回中,薛蟠去外地做生意带了各地特产礼物回来,宝钗便将贾府上下人等都一一送到,包括贾环和赵姨娘。所以赵姨娘都感慨:“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来多少东西来?她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
这个例子特别能看出宝钗的心地宽厚。因为现实势利的人,大多对背运者避而远之,唯恐连累了自己,只有心地平等和宽厚之人,才能够不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是顾虑弱者的感受。
君子待人,不以时移,不以运变,这就是古语中说的:“君子之谊,四时不变,温不增华,寒不减叶。”
8、宝钗的中庸之道
《中庸》里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这段话是说:“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企求地位以外的名利。……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而不责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这段话里的品行,在宝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以两件事为例。
在第五十五回里,王熙凤这样说宝钗:“宝姑娘是亲戚,不好管咱们的家务事……她若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她。”这正是宝钗的知本分之处,正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为什么《中庸》里提倡君子素其位而行呢?因为干涉分外之事,容易引起他人的不忿之心。宝钗深明其中的因果,不愿引起他人的不忿,名不正则言不顺,她是贾府的亲戚,本不好干预贾府的家务事。
但当王夫人托宝钗和探春李纨一起照看园中事宜时,宝钗又尽心尽力,比如探春打算兴利除弊,将园子承包给妈妈们时,此时宝钗便帮探春考虑了诸多细节,在第五十六回里,见她引经据典,《不自弃文》、《姬子》信手拈来,可见胸中自有丘壑。
在宝钗的帮助下,承包园子的计划变得更加妥当可行,她既考虑到了为府里节省开支,又顾全到了大家庭的体面,既让承包园子的妈妈们欢喜又知分寸,也给了没有承包园子的众人实惠……方方面面皆考虑周到,还将自己的风头一尽抹去,只求事情办得妥当,脂砚斋对此的评论是:“认的真,用的当,责的专,待的厚,是善知人者”,所以本回的题目中冠以“识宝钗小惠全大体”,是赞宝钗善知人,善待人。
第二件事, 宝钗嫁了宝玉后,宝玉挂念黛玉,对宝钗态度平淡,且贾家又不比从前,但宝钗仍然平和从容,随遇而安,贾母是这样说的:“你宝姐姐生来是个大方的人,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后来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如今在我家里,宝玉待他好,他也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
这正是“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再看《中庸》里君子的形象:“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段话是说,君子既尊崇德性,又注重学习、询问;既达到广大的境地,又能详尽到精微处,既能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
这俨然也是宝钗对自我的要求:
尊德性——以仁爱人,以仁待人。
道问学——宝钗博学多才,琴棋诗画样样精通,谈戏曲,一曲《寄生草》信口念来,谈作画,色色颜料画笔如数家珍,谈佛学,六祖的四句偈烂熟于心……所以宝玉感叹,宝钗博古通今,无所不知。
致广大——指胸怀境界,也指学问,宝钗为人宽容,对黛玉的多次误会讥讽都一笑置之,下人们也都说宝钗为人大度。在学问上,宝钗习于经典,从于经典,境界高远,从她的咏絮词就可见一斑: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好一个“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这不正隐喻了宝钗的命运和气度?就算命运跌宕,家道衰微,夫婿出家,宝钗依然不改从容。
尽精微——是指做人做事做学问,必精益求精,从宝钗平常的处世,以及她帮助探春处理园中家务一事,便可看出宝钗为人的精细周到。
极高明而道中庸——宝钗对于园中各人各事,无不洞若观火,从宝玉、黛玉、湘云,到平儿、袭人,他们的苦处、难处、可贵之处,宝钗一一看到,该避时避,该帮时帮,体谅他人感受,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
有人说,宝钗总是顾虑他人感受,活得太累,恰恰相反,宝钗心有他人,心怀广大,所以才能活得从容。偏狭的心,如同一条小溪,投入一块小石子,就激起大大的水花,而广阔的胸怀,如同大海,即使是投入大石,也只是沉入海底,无法激起大浪,这就是胸怀广阔之人的自在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