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德充符》之七,悟的天道才能德行充盈!
【读经典】
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简单翻译下:叔山无趾走后。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要好好努力。叔山无趾,一个失去了脚趾的人,仍然勤奋求学来弥补以前的过失,何况形态、德行都健全的人呢!”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简单翻译下:叔山无趾对老子说“孔丘应该远远没达到圣人的水平吧?他为什么频频去教化他的学生呢?他用思想、主义、道理教化众人赢得了虚伪的名声,难道他不懂得圣人这些东西都是束缚的枷锁吗?”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简单翻译下:老子就说“为什么不直接使告诉他死和生是齐一的,可与不可也一贯是齐一的,为他解除思想、主义的桎梏,这样不可以吗?”叔山无趾回答“这是打自然给他的处罚,怎么解脱得了啊!”
【谈心得】
叔山无趾走后,孔子立刻教导学生们:“弟子勉之!”,这是拿叔山无趾做了典型,鼓励学生们浪子回头金不换,被砍了腿的残疾人都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你们更应该勤勉了吧!
这种教育方式放到现在也是司空见惯了,很多人都觉得很正确、没问题,然而庄子在这里恰恰是要批评这种方式的错误,这些貌似激励人的教导方式,实际上还是着眼于叔山无趾的残疾。
孔子在这里显然还没有开悟,他看到的还是叔山无趾“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认为叔山无趾是要弥补以前的过失,实际上叔山无趾已经告诉他,人家还有比脚趾更尊贵、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真正的大道。
因此叔山无趾就对老聃,也就是道家的精神领袖老子说:“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孔子里圣人的境界还差得很远,他推行的仁义道德、礼仪制度,他周游列国,搞得思想、主义的教育,在叔山无趾看来就是精神枷锁。
到这里就能看出,叔山无趾实际上已经达到圣人境界了,还能和老子直接对话,他认为孔子“彼且蕲以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这句话点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儒家推崇的圣贤教育,固化下来的礼仪制度,在道家思想看来都是精神桎梏,孔子执着的道德,实际上是”上德不德,下德执德”,着眼于日常伦理和礼仪规范;道家认为先有道后有德,德是遵循万事万物自然规律的精神。
儒家讲究的日常伦理和礼仪规范,可以看做是依从天道而成的人道,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人道着眼于世俗表面,当下的社会规范,未必符合天道,就像儒家圣人孔子也摆脱不了对残疾人表象的束缚。
老子还给叔山无趾提了个建议:“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说为何不把万物齐一的道理讲给他,帮助他解脱思想束缚呢?
叔山无趾回答说“天刑之,安可解!”,说白了就是对天地宇宙的看法不同,思想境界也很难统一的,这是大自然规律的惩罚,只有靠自己开悟,别人是解脱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