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最好的告别》‖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2017-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潇漫
《最好的告别》‖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作者简介:

阿图•葛文德

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纽约客》等杂志的医学专栏作家。

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2003年美国最佳短篇奖得主,2002及2009年美国最佳科学短篇奖得主,2009年荣获哈斯丁斯中心大奖,2004年被《新闻周刊》评为“20位最具影响力的南亚人物”之一。

随感——

   <最好的告别>全书围绕三大话题展开叙述,即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作者从回忆自己的医学专业学习经历开始,通过深入思考医学教育的意义、目的及大众对医学技术的认知和误解,做出十分客观而冷静的评价。这本书从开篇就有一种引人深思的韵味,书中随处可见值得反复推敲、认真揣摩的语句及真实案例和故事。阿图医生的思想所迸发出的火花充满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温情与人文关怀,在整个作品中犹如点点不灭的星光与烛火,给读者不断的惊喜与感动。

   我不怀疑一名优秀医生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但是我更惊讶于他在写作中如涓涓细流不断奔涌出的无限睿智真诚与一腔热情。即使是在讲一些医学专业方面的内容或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知识的时候,阿图医生也能用井井有条又不失幽默的方式,让人不得不为他的写作才华而折服。

   他在最后感谢部分提到为了取材写书,总共和两百多人交谈过。最后出现在书中最多的还是阿图医生身边人的故事,比如,妻子的爷爷奶奶、自己的父亲还有女儿的钢琴老师。我想这不仅是因为身边人的故事更加真实,很多细节更容易被注视到,而且还有这样一层深意——衰老、疾病与死亡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包括作者,一名由于职业而必须与衰老、疾病和死亡不断对抗的专业优秀医疗工作者。所以很佩服他的豁达,他敢于指出当前社会医学的发展对于生活与生命质量特别是临终关怀方面的欠缺和局限;他也谦卑的承认医生这个被赋予英雄主义的形象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及漏洞百出的养老现状面前所不可避免的无力感。

    20世纪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当一个人能够正确的理解什么是死亡,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生存或存在的意义。人只有在看清人生边界的有限性,才能看清人生发展的无限性。

   其实,对于生死深刻的思考连阿图医生自己都是在经历了同为医生的父亲被查出肿瘤、与病魔斗争、和不同的医生交涉、却最终没能逃脱病魔之手的亲身经历中领悟到些许的。

   他按照父亲的遗嘱,将他的骨灰带回了印度故土,在那个清晨,洒向缓缓流淌、亘古不变的恒河里——父亲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死后灵魂便能得到永远的拯救。对于父亲患病经历的见证者,作者将一切痛苦失落最终理性处理,都当成很幸运很值得感激的事情。因为我们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生命的有限和渺小,也不得不提前培养自己心中“向死而生”的那份难得勇气。从而慢慢领会如何去面对生命最终无法改变的局限性,我们承受了,我们接纳了,我们总会有心灵上的收获和成长——一种难得的安宁。

   对于生老病死最切身的体会,是一年前妈妈突然患病住院,我早晚往返于家和医院两点间的那一个月。医院似乎每天都比街市还要热闹喧嚣,挂号要排长长的队,门诊挤得水泄不通,住院要等有空床位,做各项检查更是东奔西走晕头转向。再看看食堂的饭菜,油腻重口味,大部分菜品根本不适合作为病人营养调理的餐食。最可怕的还是一些医生们冷漠的语气和表情,有时候会让人莫名其妙觉得委屈。但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在这样的现状面前,在生老病死面前,人和人反而从某种角度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所以读到书中那些被医生冷漠强硬对待的案例时,多少是有些感同身受的。

   那段时间是冬天,阴郁的天气加上时起时落的心情让我觉得整张脸都绷得很紧,每天穿过熙熙攘攘的医院,看着和我一样面无表情的人们,我都在想,这里带给我们更多的究竟是欣喜还是失望呢?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答案吧。可我至今还没有想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只觉得医院是一个被寄予太多希望的地方,而且每个人都很迫切又很无奈。就像我,被医生叫去签字会神经紧绷,在拿化验结果之前要默默的祈祷。一个我明明身处其中却感到任何事都无力挣扎的地方,就是医院。

   然而书中又有很多案例故事是让我感动甚至是羡慕的,人性的对待,关注病人老人最最真切的心情及感受,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作者指出很多美国医院、医疗制度、养老制度方面的弊端和不足,然而我却从中看到希望。毕竟在当前的中国,大部分现状还是令人担忧,有觉醒的人只占少数。但我还是恳切地希望在不久的以后,中国的医生、医院、医疗行业也可以怀着那样一份对人性最基本的关怀去成长和发展。

   至于“向死而生”,也是我一直尝试思考的命题,直到前几天看到一篇三毛写给自己的文章,仿佛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她是这样对自己说的——

“我们经历了过去,却不知道将来,因为不知,生命益发显得神奇而美丽。不要问我将来的事情吧!请你,Echo,将一切交付给自然。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的前进,我们不要焦急我们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这一切,总会来的。

我要你静心学习那份等待时机成熟的情绪,也要你一定保有这份等待之外的努力和坚持。

Echo,我们不放弃任何事情,包括记忆。你知道,我从来不望你埋葬过去,事实上过去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从生命里割舍,我们的今天,包括一个眼神在内,都不是过去重重叠叠的生命造成的影子吗?

说到这儿,你对我笑了,笑得那么沉稳,我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或许你什么也没有想,你只是从一场筋疲力尽的休息中醒来,于是,你笑了,看上去有些暧昧的那种笑。

如果你相信,你的生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你愿意真正的从头再来过,诚诚恳恳的再活一次,那么,请你告诉我,你已从过去里释放出来。

释放出来,而不是遗忘过去——

现在,是你在说了,你笑着对我说,伤心,是可以分期摊还的,假如你一次负担不了。

我跟你说,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残忍一点,不能纵容自己的伤心。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深爱的人残忍一点,将对他们的爱、责任、记忆搁置。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有义务要肩负对自己生命的责任。这责任的第一要素,Echo,是生的喜悦。喜悦,喜悦再喜悦。走了这一步,再去挑别的责任吧!

我相信,燃烧一个人的灵魂的,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自己对生命的狂爱的极限,极限不是由我们决定的,都是由生活经验中不断的试探中提取得来的认识。如果你不爱生命,不看重自己,那么这一切的生机,也便不来了,Echo,你懂得吗?

相信生活和时间吧!时间如果能够拿走痛苦,那么我们不必有罪恶感,更不必觉得羞耻,就让它拿吧!拿不走的,自然根生心中,不必勉强。生活是好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前面总会另有一番不同的风光。”

   一本好书不仅仅有好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去思考的力量和源泉。正如我的标题——“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活着,特别是活在当下,珍惜并感恩已经是最好的满足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