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谁懂那是爱情(五)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前情提要:年少时遇事莫名的羞涩总会自然地选择躲避,不去遇见,遇见了装看不见,实在回避不了的时候,便只能被动选择接受。
由于几次三番地放了人家鸽子,由于校园舆论的影响和压力,由于年少那颗尚未物欲化的心里充满着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就应该对别人好的朴素观念,所以也便选择了有条件认可。当然这个条件并不是等价交换或是补偿协议之类可以拿钱或者东西衡量的具体的标准,而还只是一种说不清的情感,让自己能回避一点羞涩的小情感。
所以虽然也被感觉到认可了,但方式上还是需要按着模糊的想法作点调整,哪怕是避开一些过于大众化的曝光。
少年时候异性之间被普遍认同的“好“的标准,其曝光有着那个情感隐藏时代特殊的形式:
——纸条,无处不在、无时不传的纸条。起初作为课上不认真听讲时玩笑的媒介,同时被赋予了可以谈喜说欢的内涵。于是便有一张纸条从某张课桌经过多人之手传到目标课桌,表白、被表白以及约事、被约事。因为学生的个人可支配时间空间毕竟有限,下课后也不便当着众人就坐在一起,僻静的地方更不可能,想说的话都浓缩成文字书写在形形色色的纸条里。当然有公约,别人的纸条可以传,但绝对不能看。收件人当然也会将纸条妥善保存在铅笔盒、书包里,严防死守,仅限于关系极为亲密的伙伴可以看;而这个关系极为亲密的伙伴大多也就成了居中传话、调节关系、说和说散的关键人物。
——放学一起走。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同伴乘着一同回家,而这一同回家的待遇通常仅限于被双方认可的伙伴关系,其他人即使关系也还行但轻易是加不进来的,因为放学路上说的话,有的是特别要紧需要讨论的,有的是只能私密讨论,还有的拉内部家常别人也听不懂的。于是,一起放学就成了一种代表着特殊待遇的权利。如果是异性一起放学,十有十一都会被当成相好了;而如果相好了,一定要一起正大光明地放学回家。
——目光杀。坐在后面的一定在上课时向前面那个特定的课桌背景投去炙热的目光,那种炙热是除了背过身去写黑板的老师之外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得到的。释放炙热和接收炙热之外,还有萦绕在周围的饱含羡慕的目光、议论是非的目光以及带着白眼的讨厌的目光……
——互送信物。信物什么都可以,一支笔或一块好看的橡皮,一张有着好看的画和好听的文字的信纸,一根头发,一份课堂笔记,一张自己做过的写满了过程和加油鼓励话语的卷子,一本熬夜勾满了重点的复习笔记,当然还可能是一个早餐饼或是一个小糖果。此外,还有逢节必送的学校门口精品店里好看不贵但对学生而言又必须省吃俭用才买得下的小精品。
目前紧急需要解决的是放学一起走的问题。既然没有装狠心头也不回地彻底回绝,那么就陷入了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悖论条件:一起走,就代表已经好了,而又似乎不是好了,只是一起走;不一起走,就代表没有好,但似乎说服不了别人,也不好面对人家。犹犹豫豫,还是一起走吧,但和离家近的同学商量好,以前没怎么一起走,因为各有各的伙伴,今后要一起走,如果放学或上学路上遇见她,三个人,一起走。这样看来,条件设置也许能够可接受一些,似乎也能消解一些被议论吧。当然,这只是自己的想法。
于是,按这个形式,似乎也有的话说了,因为第三者的存在,他和谁都可以说些有的没有不着边际的话、开些谁也不恼的玩笑、调节那种没话说又觉得不太好的尴尬气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