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世界万象城市节拍

2025-06-01:修觉山揽胜

2025-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完璧

        在历史经纬的一个小小的点上,有着这样一座铭刻青史的小山,她就是四川新津的修觉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川文化的这一处支点吧,既穿越神游,亦叹古访今——

      【以下相关修觉山的历史典故引自:《千年风流修觉山》

        这是晚明文学流派竟陵派的开创者钟惺为新津人做的好事。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十月间,时年37岁的钟惺,刚于上年中了进士,此时以奉节使臣的身份出使成都,途经新津。钟惺写道:予“坐舟中,指江干削壁千仞,竹树榱桷,出没晴岚雪浪外者,异焉。问之,则修觉山。”他一踏上摆渡的木船,就被江对岸雄峙的山峰吸引了,隔着一江的碧波雪浪,只见千仞削壁之上,竹树葱茏苍润,掩映着森严殿宇,在氤氲缭绕的雾霭里若隐若现。他大为惊异,忙问那是什么山。同船的人回答:修觉山。于是,他弃船登岸,兴致勃勃地将这座名山游了个遍。事后,意犹未尽,索兴以他简远平淡、幽深孤峭的一贯风格,写下了一篇读来别致新鲜的散文《修觉山记》。

        钟惺《修觉山记》片段:

        《修觉山记》被当作竟陵派代表钟惺的散文佳作,后世出版的《历代小品山水》、《历代游记》,或《钟惺散文集》之类的选本,绝不敢将《修觉山记》遗漏。新津的这座修觉山,随着钟惺《修觉山记》的流布,而愈加驰名海内,因此,明崇祯墨绘斋刻本《名山录》才会有修觉山的显赫地位。

       《名山录》是当时的画师郑千里、吴左干、杜士良等所绘。修觉山在画师的笔下被刻画得极幽美,但见重峦叠嶂,溪流飘闪,松柏堆翠,森森古木掩映着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

        早在宋代,修觉山就已经驰名天下了。宋真宗时绘就的巴蜀舆地图7米长卷——《蜀川胜概图》(又称《蜀江卷》),就将岷江边的这座名山绘入图中。此图是宋代绘画艺术珍品,相传为北宋画家李公麟所作,原件现藏于美国华盛顿自由艺术美术馆。《蜀川胜概图》在流传过程中,得到了明清学者王穉登、陈所蕴、董其昌、高士奇等大师级人物的题识“点赞”。清初时,《蜀川胜概图》流入清廷宫中,藏于内府,甚得乾隆皇帝喜爱,被列为“乾隆四美”之一。该长卷右上方有乾隆御题“李公麟《蜀江卷》寻丈间有万里之势,脱尽笔墨痕与造物者游矣”款识;并于新津修觉山旁钤印“太上皇帝之宝”。

        1908年,英国人威尔逊在新津修觉山拍摄了这张照片(下图为绘画复制):

        20世纪50年代的修觉山印象(下图为绘画复制,朱鸿伟提供):

        古渡新津,面山临水,城南青山逶迤相接,隔河相望的天社山诸峰,树绿山青,刹观错落。尤其是方圆不足一里的修觉山上,古时竟有四庙一亭:白观音、修觉寺、宝华寺、玉皇观(雪峰观)和纪胜亭。其间,绝壁、古柏、灵泉、白塔、诗碑、岩刻、殿宇交相辉映,变化纷呈。修觉寺创建于初唐,寺前山岩上,有相传为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驻跸时手书“修觉山”三字的岩刻。史载,唐宋诗人杜甫、陆游、苏辙、范成大,明代散文家钟惺等名家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传世的佳作名篇。诚南诸峰,以修觉山名气最大,古人往往只知修觉山而不知宝资山(注:修觉山与宝资山相连)、天社山。

        入山即惊叹气势不凡,此山绝不是什么土山,而是岩石削壁,古木峥嵘。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位少习经史、博学多闻的高僧神秀,云游至新津修觉山结庐,创建了修觉寺。修觉山钟灵毓秀,抚慰着在此修真养性的神秀(神秀大师深得武则天敬重,朝野景仰,他在京师长安内道场圆寂时,享年100岁,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当年神秀禅师的结庐之所,多年后成了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前来游览的驻跸之地。玄宗出成都,由新津老君山、修觉山,并经蜀州去青城山。明《蜀中名胜记》引前代《志》有明确的记载:新津“县南一里,修觉山,神秀禅师结庐于此,唐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唐玄宗所书的“修觉山”三字,刻于寺前左边山岩上。对此,钟惺《修觉山记》中有载:“明皇书嵌佛殿左侧岩壁上,字方广二三尺,一字各专一石,飞翥沉着,且甚完好。予入蜀所见唐碑,独此耳。”修觉寺原来只是一座不知名的寺庙,因明皇题写“修觉山”名,而更名为修觉寺。

        唐玄宗御笔石刻,位于修觉寺左侧崖壁上,约刻于756年一757年。明朝钟惺《修觉山记》云:“唐玄宗幸蜀,大书修觉山三大字,嵌石壁,今犹存者,即其处也。……明皇书嵌佛殿左侧岩壁上,宇方广二三尺,一字各专一石,飞翥沉着,且甚完好。予入蜀所见唐碑,独此耳。”

        “安史之乱” 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在成都避难,曾到新津登览修觉山,并在山寺住宿。其间心有所悟,遂御笔題写下了“修觉山”三字。寺中僧人将唐玄宗的御笔镌刻在寺院左边的山岩上,此山才正式得名,该寺也改名为修觉寺。(景区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顾颉刚先生,曾于1940年12月来新津游修觉山时写道:山上有修觉寺,大殿供铁铸南岳大帝一尊,高丈余,但不铸像年月,传说与玉皇观的东岳大帝同为唐代所铸。新津十二景,“修觉诗碑”为其一,碑上刻的是杜工部和陆放翁的诗。唐明皇幸蜀,也曾驻驿,寺前有遗址,一据说就是苏东坡读书处,今名“东坡亭”(注:疑为纪胜亭)。寺石岩间刻“修觉山”三个大字,字径三尺许,半已经剥落。“修”字但存在其中,“觉”已经模糊,唯“山”字大体尚完好,相传唐明皇驻驿时所写,或说唐禧宗幸蜀时书,但都没有确实证据,而其笔法大似东坡,因此也有东坡所写的说法。左岩下又有一泉出自石凹,岁月久了,变成一池,虽天旱不竭,他的特效是能治愈皮肤上所生的疮瘠等,这比寺前的灵泉更灵了。

        玉皇观就在修觉寺的右上方,里面的塑像最整齐。所塑十二真人像,竟有文殊、普贤二真人在内,这可见封神演义的影响。作封神演义的陆西星,因他写的商末故事,而那时释迦尚未出世,所以把佛菩萨们一起拉到道教里来而改称为真人,那知此书传到四川,道士们就真照着塑起像来,这是在别地所没有看到的。观中俯临成嘉路和岷江的一面,建有玉皇楼,此楼有“新津游览第一”之称。凭栏远眺,景色绝胜,远山近水,豁人心目,夏天于此避暑,定饶雅趣。

      (来自百度百科)

        古代的修觉寺有殿宇三重,依山取势,排列在修觉山巅。寺前有纪念苏东坡游踪的东坡读书亭,右侧观音岩上有苏东坡所题“洞天春色”岩刻,每字二尺见方,字体因风化侵蚀不清,由明代万历年间新津知县王秉乾仿东坡手迹重书。

         修觉寺座落在修觉山巅。寺前有参天唐柏两株分列左右,树前各有古井一口,左右二井相通,春夏汲东井,秋冬汲西井,如此则井水清凉甘冽,反之则浑浊苦涩,故号灵泉。古井之后,有二座高达七八米的唐时密檐式白色砖石塔,分列寺前。再配上寺前石阶、石径,景观奇异。前人把修觉寺全景喻为“卧龙戏水”,说得有眉有眼。此处古迹虽已湮灭,邑人却至今眷恋不忘,每念及此,无不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继续神游。

        穿过沙门内簇拥着甬道的两列翠柏,登上石级就是大殿,殿内供奉高达五尺、造型优美的铜铸观音,两侧有罗汉数龛。正殿供高达丈余的铁铸南岳大帝。大殿右侧阶沿上置有新津十二景之一的“杜甫诗碑”。镌刻诗圣杜甫《游修觉寺》《后游》《题新津北桥楼》五言律诗三首,系清乾隆时新津知县徐荛手书(徐荛是新津历史上治水和复修通济堰的重要人物)。

        杜甫诗碑,最初是北宋“铁面御史”赵抃在蜀为官时,为了纪念杜甫三游新津所立。到清朝时,杜甫诗碑已宇迹漫漶。乾隆十七年(1752),由新津知县徐蒐重刻,立于修觉寺内。新的诗碑为青砂石质,卧碑形,碑座素面,碑身高1.5、宽0.78、厚0.1米。碑面是杜甫的《游修觉寺》《后游》《题北桥楼》3首诗,由徐荛亲自书写,其字苍劲挺拨,颇有柳欧神韵。匠人刻碑时,字径6厘米,宇距1厘米,行距2.5厘米,布局错落疏朗。(景区简介)

        诗圣杜甫曾三游新津,写下了八首赞美新津风光的诗篇传世。其中传诵至今的名句,如“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等便分别出自杜诗的三首五律——《游修觉寺》、《后游修觉寺》 、《 题新津北桥楼》。原修觉寺大殿右侧的阶沿上,曾置有新津十二景之七的《修觉诗碑》。诗碑镌刻的正是上述杜甫的三首五律,系清代乾隆时新津知县徐荛手书(徐荛是历史上治水和复修通济堰的重要人物),此碑三尺见方,笔力雄劲有格。邑令王梦庚《修觉诗碑》诗,有“名山胜处诗难好,杜老题余格尽低”的喟叹。

        嘉庆年间,新津知县王梦庚踏遍新津山水,提炼出“新津十二景”,杜甫诗碑被列入其中,命名为“修觉诗碑”。碑文如下:

游修觉寺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容愁金为减,舍此复何之。

题北桥楼

望极春城上,开筵近鸟巢。

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梢。

池水观为政,厨烟觉远庖。

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

(景区简介)

新近落成的杜甫诗廊,有书法届人士杜甫诗贴若干。其左侧的开阔地当是古时修觉寺原址。

        古时竟有四庙一亭:白观音、修觉寺、宝华寺、玉皇观(雪峰观)和纪胜亭;如今却已荡然无存,唯有今时仿制之纪胜亭令人唏嘘不已。

        修觉山一山飞峙,雄踞江边,绝壁千仞,下临深渊。创建于唐代的纪胜亭,翼然于悬崖之巅。此亭六角飞翘,卓然独立,俗称六角亭,亭柱间有飞来椅供游人休憩远眺。登临斯亭,即凌绝壁,放眼眺望,五水汇流处江天空阔,气象万千,因风景绝胜,故又名绝胜亭。亭中树青石碑一通,上刻苏辙《纪胜亭》诗。此亭毁于明代,清嘉庆时邑令王梦庚重修。此亭是新津风光的标志性建筑,文人骚客无不趋之若鹜,历代吟诗无数。

        修觉山顶,六角亭下,微风拂面,细雨纷飞,我等尽情“远眺西川尽览,俯视诸河汇流。”(引【绝胜亭简介】词句),从神游间穿越回来,望山下新津无限风光,美不胜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