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写作•遇见读书

精读打卡33:感谢这些先驱者们

2023-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若可的读书笔记本

阅读时间:2023年2月5、6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打开一颗心》

阅读范围: 《两颗心的男人》

内容简介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这部分的内容,故事情节有些连不上了,但整体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故事讲的是人工心脏的移植过程。当时这项技术还不完善,还在人体试验阶段,所以接受手术的人病情总是反反复复的,故事情节反转的很厉害。前一分钟还在为人工心脏正常运转而开心,后一分钟患者就因为器官衰竭而送去抢救。真实的世界哪有那么多圆满的结局呢,再先进的技术也很难保证百分之百成功,更何况故事发生的时代技术还在探索阶段呢。

个人感受

1、有一个患者在被推进手术室前和主刀大夫微笑打招呼,作者说患者仍然把乐观保持到最后。要知道对于心脏重症患者,尝试还不完善的技术意味着可能下不来手术台了。书友的一句点评很打动我,“对于自己把握的事情要保持谨慎,对自己不能把控的事情要保持乐观”。做事情的时候就要保持这种态度,有信心的事情要谨慎避免自负,对于不确定的事情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进行努力。要用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谨慎而乐观。

2、作者在面对术后一次次突发事件时提到,做医生就是这样:你要么“积极思考”,要么退出这个高危行业。这种精神是很难得的,反观自己经常以为一两次的失败而率先情绪崩溃,然后直接放弃。要向医生们学习,面对困难努力思考、积极应对,控制情绪争取行动上的主动。要多想“我该怎么办”而不是“都这样了我还能怎么办”。

3、在我们外科学有句格言:“看一次,做一次,再教一次。”这是作者做手术时同意向其他医生播放过程是做出的解释。这个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学习中,看(学)一次,做(实践)一次,再教(告诉别人)一次。

4、生与死之间只有一条狭窄地带。病人能否幸存,要看周围的人能否医治他的疾病,看治疗是否正确及时。这句话出现在没能抢救回术后突发急症的患者情节。当时患者出现了房颤,作者说按照急救流程进行除颤就可以救回来,但是值班的医生坚持要等到主刀医生来下达处置决定,结果贻误了时机。我们当然可以简单的指责这种行为,但是仔细想想谁能毫不顾忌的第一时间做出决定呢。新技术、新情况、特殊的病例,谁都不能保证急救措施的安全性,当然是最了解人工心脏的主治大夫了。时间还是成功率,要不要赌一把,生与死只有一线之隔。那么我们对于勇于负责但是失败的人是不是应该更加宽容一些呢?

5、在人工心脏泵试用阶段,作者有了新的发现“,证明了增大的心肌细胞已经恢复到正常的大小和结构,也证明我们可以帮助患病的心脏复原。我们把这个称作“保持初心”策略。简单的说就是,用人工心脏泵代替心肌受伤的心脏工作一段时间,心肌就会恢复。身体真是神奇啊!

6、我觉得手术还算简单,而人际关系就不那么简单了。一边投入冒险,一边源源不断地收到国民保健署的账单,让我压力倍增。这句话是作者讲述人工心脏泵研发的困难时讲到了。书中还有一段是作者去参观移植了人工心脏的牛的健康状况。有书友评论说“动物也是生命这样好残忍啊”,还有挑选人工心脏移植人选时,也有书友提出这样做不安全的想法。我之前看过关于药物研发的科普,里面说成熟的推广上市前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测试、动物实验、人体实验还有推广后的跟踪随访。这么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技术精良的医生,还需要研发机构、研发资金、审核部门等等地方的协同合作,就算是我们广泛使用的药物也会有个别的不良反应发生。所以并不是简单的“玻璃心”就可以推动医学的进步的。

7、最成功的一个移植者术后享受了18个月的美好生活,最后因旅行中的一次感冒引发的炎症去世。这位“两个心脏”男人的事迹为人工心脏泵的可行性提供了力证,虽然最后这颗人工心脏没有陪他走到终老,但也为他应得了一年半的美好时光。作者提到这些第一批使用者时说,他们是先驱者,是最早“终身”携带人工心脏的病人。我们承认这“终身”是短暂的,但无论长短,活着都很宝贵——这一点,问问癌症患者就知道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