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自在,知孤独,记初心,要豁达
【阅读输出报告2023/002】
1月的第二本书,是一本散文合集,名字叫《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其实我觉得它的题目有点牵强附会,内容和题目的吻合度不高,但这些名家写的散文还是值得一读的。
这本书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收录季羡林、沈从文、梁实秋、汪曾祺、朱自清等21位名家的34篇经典散文。这些散文的主题有对父母的依恋、对儿女的体贴、对兄妹的关怀、对朋友的期盼、对师长的崇敬、以及对爱人的思念。
梁实秋的《想我的母亲》 :我不知道母亲用的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
他还说自己最喜欢母亲炒的一道菜,这盘菜一定要母亲自己炒,别人炒的味道不一样,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妈妈的味道吧。
其实这些和亲情有关的作品特别适合春节阖家团圆的时候看,感触会更深,就像梁实秋说的,如今想想,一个人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偎在母亲身旁?
史铁生的《合欢树》: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爸爸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最温暖最贴合春节回家主题的文章我觉得当属张晓风的《回到家里》,她写到,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法律条文,把所有权划得清楚极了,谁也不能碰谁的东西,只有在家里,在自己的家里,我才可以任意摘取,不会有人责备我的,我是个主人啊!
家,实在太像一只朴实无华而又饱含着甜汁的杧果呢。
宗璞写的《哭小弟》,真的是饱含深情的悼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哀思让读者也跟着心揪着疼。
朱自清的《儿女》,他说,我想,第一该将孩子们团聚起来,其次便该给他们些力量。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光辉也罢,倒霉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
张晓风还有一篇文章写的特别动人,关于母爱的《母亲的羽衣》,她说,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们有时以为她一直就是那样的。
徐志摩的《爱眉小札》,写出了爱情的甜蜜,他说,爱是甘草,这苦的世界有了它就好上口了。
丰子恺写李叔同,让我们从他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弘一法师。
冰心的《记富奶奶》,把与他们甘苦与共十几年的富奶奶相处的故事写成了回忆录,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两家之间的深厚情谊,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这本书的封底写着,岁月不声不响,你且不慌不忙,在凡俗的烟火里,愿以素心,悦来日方长。
愿晨昏相依,四季欢喜;
愿你全力以赴地过,云淡风轻地活。
手持清风待明月,眉挑烟火过一生。
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