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瑜伽文化小史
瑜伽,发源于印度,兴起于西方,风靡于世界。
瑜伽一词的内涵:
以信仰、思辨、实践为核心,涵盖艺术、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理疗学、体育、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多种元素的文化集合体。
瑜伽文化历史总说:
瑜伽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形态时期、经典时期和国际化现代化时期,其中经典时期又可以被划分为宗教性、哲学性、实践性三个不同的阶段。
在瑜伽信仰、思辨、实践三要素形成并融合之前,瑜伽主要作为单个的名词被使用,在三要素融合并统一之后,瑜伽也作为一个独立和整体的概念被提及。
在瑜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其侧重点也经历了由信仰到思辨,再由思辨到实践的演变过程,并由此发展出了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的理论体系。
瑜伽文化的原始形态时期:
公元前2500-1700年的印度河文明时期,瑜伽文化三要素:信仰、思辨、实践开始出现。这一时期人们在对大自然进行原始崇拜的同时,也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并逐渐开始寻找升华自身的途径。
这一时期苦行者藉由打坐冥想对自然的真相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随之形成的人与神、自然存在神秘联系的认知,被认为是早期的瑜伽雏形。
公元前1500-600年的吠陀文明时期,“瑜伽”一词开始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相关经典中,但此时的瑜伽更多的是用来特指人与神、自然的联结关系,并未实现信仰、思辨、实践三要素的有机结合。瑜伽三要素的融合,是经典瑜伽时期的特征。
瑜伽文化的经典时期:
早期奠基——吠陀信仰在向婆罗门教的转变过程中,处于构建宗教理论的需求,婆罗门阶级开始围绕“瑜伽”的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随着探讨的进行和深入,信仰、思辨、实践的内容被相继融入“瑜伽”的概念之中,由此促成了瑜伽文化的自成体系。这种转变使得瑜伽在人与神、自然联结关系的内涵之外,又被重新赋予了达至这种联结途径、方法的含义。这一时期的瑜伽文化还没有形成适用于广泛流传的完善理论体系,也没有在三要素之中呈现对某一方面的倾向。
在早期奥义书阐述为瑜伽文化形成奠基之后,瑜伽文化才逐渐发展为普及大众的文化现象,瑜伽文化的发展随之进入经典时期。
瑜伽经典时期的三个阶段:
1.宗教性瑜伽阶段
以《薄伽梵歌》的出现为标志,是瑜伽文化开始真正被传播和普及的阶段。
《薄伽梵歌》是对早期奥义书内容进行的综合性再加工产物,其构建了以业、智、信三种瑜伽形态为主要内容;以敬神为核心精神;将与神合一作为瑜伽最好目标的理论体系。
2.哲学性瑜伽阶段
以《瑜伽经》的出现为开端,是一种以哲学探索为主要目标的瑜伽体系。根本宗旨是通过讲述瑜伽,引导人们接受其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知识观等内容。在哲学性瑜伽的体系中,信仰的成分明显下降,思辨的内容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瑜伽经》全面、系统、客观的整理了当时印度流行的各种瑜伽理论,并成体系的向人们阐释、描绘出瑜伽的最高境界,以及相对详细的修行道路(主要是精神层面)。由于《瑜伽经》在瑜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所提倡的瑜伽被称之为“王瑜伽”。
在这一阶段,“瑜伽”有关“联结”的含义逐渐隐去,帮助人们达到解脱境界修炼方法的含义被凸显。
3.实践性瑜伽阶段
实践性瑜伽体系本质上是由多部典籍共同奠基形成的,相对于宗教性瑜伽和哲学性瑜伽的思想性大于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瑜伽体系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所理解和接纳,同时也有助于修炼者通过自身努力探索瑜伽真谛。
实践性瑜伽可分为两大类:强调冥想、真言、手印等逐渐形式的瑜伽和注重体式、呼吸、冥想等修炼形式的瑜伽。前者的代表为“密教瑜伽”,随着印度佛教的消亡密教瑜伽在印度的发展也逐渐式微。后者的代表为“赫特瑜伽”,也称“哈他”或“哈达”瑜伽,由于赫特瑜伽根植于《瑜伽经》的理论完全符合印度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发展。
由于赫特瑜伽的练习主要以体式为主,因此赫特瑜伽的问世与发展,极大增强了瑜伽体系的实践性和普及度,同时也为后来瑜伽文化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性瑜伽阶段的产生和发展,是瑜伽从神秘渐趋普及、从理论迈向实际的重要阶段。
瑜伽国际化与现代化时期:
瑜伽的国际化起始于1893年辨喜在美国世界宗教会议的演讲。在瑜伽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进程中,以体式为主的赫特瑜伽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并衍生出当今各流派的瑜伽练习形式。
瑜伽的现代化过程中,除了作为引导人达到解脱境界的实践方法之外,还因兼具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特性而被人们所了解和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