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069:错中看仁,错中仁,看中仁

2023-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八宝先生

✅专栏作者:王亚辉,王坦爸爸、华与华资深策略师(最近就职)

✅文字校对:王坦妈妈   ✅文章字数:800-1500字   ✅阅读时间:2-5分钟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华杉详解

夫子说,人犯的错误,各有各的不同种类。看他犯什么样的错,就知道他心目中仁的分数了。这里的“党”,是种类。

这句话很简单也很不简单。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察自己,一是,我们看到人错误的时候,自己心中是否有仁,是否可以用仁者的眼睛视角去看人犯错。二是,被看的人,心中有没有仁,心中有仁如何做的?我们自己是否在同样的事也如此做?

这里说一下阳明先生人人都是圣人的事。

《传习录》的这一简短对话,记载了王阳明对三个学生王艮、董沄因材施教的实例,贴现了儒家自孔子以来对不同学生有的放矢教育的传统。但是我们也能从这个故事中体悟到夫子这句话的意思。

满街都是圣人载于王阳明代表作《传习录》,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哲学论点之一。但是王艮个性极傲的学生王艮一直不屑此论,董云个性忠厚纯良,对此事深信不疑,但是体悟较慢。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一天,王艮出游回来。王阳明问他:“出去游览见到了什么?”王艮回答:“见到满大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也是圣人。”这里有人增加了语气色彩,王艮刻意用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觉得更加贴切。王艮之前有次回来,王阳明问他在街上看到了什么,王艮说“满大街尽是庸庸碌碌无用之辈”,老王呵呵一笑百媚生,当场怼他:“那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庸庸碌碌无用之辈”。

【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又一天,董沄出游之后回来。见到王阳明,说:“今天大白天看见一件不寻常的事。”王阳明问:“什么不寻常?”董沄回答说:“见到满大街的人都是圣人。”王阳明说:“这也是平常事罢了,没什么好奇怪的。”

【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大致上是因为王艮为人处世棱角还没有消融,董沄却是迷迷糊糊中有所体悟,所以王阳明对他俩问了相同的问题回答他们的却是不同的,都是反着他们的话教导他们。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我们心中有仁,我们看人过错,自然知道对方是否心中有没有仁。心中有仁,我们就如同有了一个格子,格子之内,就是仁,格子之外就是不仁。比如:一个人不小心刮花人家的汽车,但是车主不在,这个人如何处理?态度?不同的处理方式及程度就可以知道心中的仁多高。比如说,圣人,夫子会怎么做?

阳明先生认为“满大街都是圣人”不是什么怪事,这是从本质上看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本心,也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这与孟子“性善论”一脉相承。阳明先生另有《咏良知》,通俗易懂地写道:“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孔子之心、从善之心,只是后天被外界的见闻习俗的潮流所干扰蒙蔽,一旦自己的真心被指明认知,便不会怀疑自己的良知。圣人其实与常人没有本质区别,同心同性,所以王阳明认为“满街都是圣人”是个能被普遍接受的事实,并不是什么不寻常之事。而人也有“生而知之”的天性。

蕅益大师在批注里面讲的,【此法眼也,亦慈心也。世人但于仁中求过耳,孰肯于过中求仁哉】。蕅益大师讲,君子心存仁爱,所以他有慈心,他也有法眼,他也能够观察人。观察人,他的过失是因为过于爱还是过于忍,是过于薄还是过于厚,他能鉴别君子小人。夫子这句话味道很浓,教我们「观过,斯知仁矣」。世人一般只是从「仁中求过」,一个仁人难免在社会上遭受人家的批评指责,为什么?因为他跟别人不同类。别人都不仁,他很仁,所以世人在他身上找毛病,吹毛求疵。孔子这里教我们「于过中求仁」,从一个人过失当中你去体会,体会他这个心是不是仁。这就是慈悲,这是具法眼。

切己体察,从过错中求仁,这也是一个学问。蕅益大师给我们讲的,【然惟过,可以观仁。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故也。】一个人犯过失,可以从中看出他是不是仁人,看他的存心。怎么看?如果是小人有过失,他一定会自己掩饰自己。「文之」就是文过饰非,他不能勇于承认错误,他会掩饰,用种种借口理由来解释,没有改过的诚意。仁人有过失,他绝对不会自己掩饰自己,他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过自新,下次不会犯,正如颜回不贰过。就从这里就能看到小人还是仁人,这就是法眼。所以你看,孔子这每一句话里头具有很深的学问、智慧,这《论语》很有味道。我们讲得也比较细,一起来学习,相信不知不觉,正如古人讲的,就能变化气质,就能够慢慢做君子、做仁人。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这是君子,犯错就是犯错了,不掩饰,如同日月一样,人人都能看到,但是君子改过了人们一样会敬仰他。小人那,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小人就不一样,各种掩饰,但是人们是可以看清的,就如同看到他们心肝肺一样。所君子犯错,处理方式就能看到仁,小人就看不到了。

比如一个孩子打碎了水杯,怎么看?如果我们不问明原有,就如责备是不是不对,小孩子可能是看爸爸妈妈下班回来了,比较累,给你水喝,但是太烫了,没拿稳,水杯打了,这个过失,就能看到孩子的仁心。但是非仁者难以看到。如果长期的看不到,孩子犯错就会掩饰推卸甚至嫁祸他人,最终就是教育的悲剧。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孩子没有善和恶之分,本来父母心中有仁,孩子自然有仁,父母不仁,孩子自然也不仁。这是概率问题,不是绝对问题。

读书是切己体察,生活也是切己体察,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我们就有了一个修行的机会,我们要思考,我们每天是否教给孩子好的习惯,是否把坏的习惯,让孩子看到。

特备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属八宝先生,实名:王亚辉,如有合作敬请简书联系。感谢点赞、感谢收藏,感谢关注,感谢打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