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本书而读了一个人的全部著作,你有这种经历吗?
玛丽·安·谢弗说“这就是阅读的可爱之处:书里的每件小事引发你的兴趣,引领你去看另一本书,而另一本书中的另一件小事又领着你去看第三本书。一切成几何指数向前发展,一眼望不到头,全过程都是纯粹的享受。”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四月份的前两周,我因为邂逅松井忠三的《揭秘无印良品》,读完意犹未尽,又读了《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读罢越发着迷,迫不及待地读完了《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完这整个系列,深深的满足。
一直以来,我读书都有个习惯,对自己感兴趣的作者,我会习惯性地去买他的全部著作,一本本的去读,我觉得这是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思想的最好方法。
《解密无印良品》
在金先生的书架上看到这么一本书,这是松井忠三写的一本关于企业运营和个人成长的书籍,解密在他掌管无印良品期间,这个企业是怎样实现了从38亿赤字到V字恢复的。
出于好奇,随手翻开看了一下目录,“为何无印良品拥有厚达两千页的指南”,“不试图改变员工,而是创造机制”,“彻底排除经验与直觉”,我瞬间被吸引了。
作为一个在德国生活了十年的人,我一直认为德国和日本骨子里有某种相通之处,而这本书里的指南与标准,似乎让我看到了一个德国的缩影,忍不住的看了下去。
缺乏标准,便无从改善
《穷查理宝典》中有提到一家德国公司要求所有员工在记录与交流中必须坚持的五何原则:何人因何故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而在无印良品的“信息共享”机制表格里,每一个表格都会注明:为何,何物,何为,何时,何人。
这些细微之处的标准化要求,这种工作机制确实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降低个人经验与主角带来的偏差。
这些方法不仅在工作中有效,在个人生活学习中也是非常有价值的,高度的自律不就是这种机制的产物么?唯有建立了标准,才有改进的可能。当然,标准必须是动态的,我们要每月或者每季进行更新,以求让标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不要试图改变思想,而要创造机制
传统认为,行动是意识的产物,先有意识的提升,而后会带来行动的改变。然而,松井忠三相信,更加有效的做法是“不要试图改变思想,而要创造机制”。这一理念的要点如下:
一、要改变意识,必须先打造出改变行动的机制,先改变行动,再换来成果,然后意识在过程中逐渐改变。依循这样的顺序是十分重要的。
在接受了新的机制,并加以执行时,人的思维就会自动改变。
如同,要让一个人减肥,你可以先制订出一套可行的训练课程,遵循这个课程一步步练习,等到瘦下来了,享受到瘦身成果,就会意识到形体控制的意义。这也避免了,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却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怪象。
当然,制定新的机制固然是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贯彻执行确实很重要的环节。一旦新机制确立,就要贯彻执行到底,彻底排除经验与直觉,惰性与借口。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
在无印良品管理笔记一书中,松井忠三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自己对工作本质的探寻,团队的管理,组织的构建,以及自己在无印良品V字复苏三年间的经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目标达成的认知。
通过读这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松井忠三的工作,管理,决策和人生哲学。
非常认同松井忠三对于厚积薄发的理解,自己当下的工作成果,取决于自己一年前做了什么事,现在只要迈出一小步,就能够改变明年的自己。一年两年持续地进步,十年之后肯定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无印良品的世界观》
无印良品的世界观,侧重讲述无印良品如何逆转连续11年的海外赤子,决胜世界的。讲述了松井忠三对于世界市场,日本特色,海外文化,各国常识的理解。
世界上不存在全球市场,在海外做不好企业,在国内也一样不成功。一个国家的常识也许就是另一个国家的非常识。
我每次周末去柏林都会去无印良品的店里,那里确实有非常强烈而纯粹的东方特色,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外的亚洲人来说,走进去就有种东方的熟悉感。其实,在德国逛MUJI,对我来说,与其说是购物,不如说是寻找某种对东方文化的亲切感。
读完这三本书,对松井忠三有种特别的崇敬,人的一生,认知深度和广度都是自己学识,见识和反思的产物。而每一个致力于寻找事物本质的人,都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
本文最初发布于公众号:亲子共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