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出名要趁早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名字来源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听起来很丧,但这就是现实的模样。张爱玲感慨出名要趁早,个人也要趁早打造利基市场。
朋友给我讲了个故事,他说不开心。他是一个比较热心的人,最大的追求就是帮助企业及个人成就品牌。前些天,他忙前忙后地帮朋友整合资源,先后花费不了少时间和精力梳理双方的资源和诉求,最终找到双方共赢的平衡点,促成合作,并跟进合作事项的推进。事成之后,皆大欢喜,能够帮到大家,朋友心里很开心。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另外一个人参与。在做总结时,他朋友将此项事情的达成,全部归结到另一个人身上。朋友心里不舒服,他说,自己的真诚付出,就这样被忽略掉了。我开导他说,不是你做的事情没有用,而是另外一个人比你价值更大,所以要将赞誉与感恩送给另外一个人,这就是生活中的“马太效应”。虽然残酷,但这就是现实,要学会理解。与其纠结,不如努力提升个人价值。
当演员在跑龙套时,想要获取资源是非常难的,一旦成为流量明星,所有的资源就纷至沓来。比如跑龙套多年最近几年才火起来的赵丽颖,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上到处都是她的身影。当徐铮凭借《我不是药神》大火之后,就有底气邀请星爷零片酬出演他的电影,虽然星爷表示没空。当吴京拍摄《战狼2》时,资金紧张到抵押自己全部身家,当《战狼2》火起来之后,资方纷纷抛来橄榄枝。未成名时,要沉得住气,磨练演技,有机会时,牢牢抓住,一鸣惊人,就像王传君一样。
对于个人,也是一样。当还没有名气的时候,出去演讲得花钱,成名后,出场费抵得上过去一年的薪资。伟大都是熬出来的,但是漫无目的的努力和懒惰没啥区别。要想建立自己的势能,首先要找准一个目标,建立自己的利基市场。并分析自己有什么能力、天赋和技能去支撑起这个利基市场的护城河。然后就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计划,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同时,还要建立自己的输出渠道。比如开专栏、做自媒体等。
出名要趁早,不然等人到中年,养家糊口的压力增加,就没有太多机会积蓄势能了。就像前几天网上流传的场景一样。一个主管传授他的经验,对于90后,不能骂,一骂人就走了。对于中年人,使劲儿骂,因为有车贷房贷奶粉钱,怎么骂都不会走。虽然说的有点儿极端,但也反映了一部分的现实。好的愈好,坏的愈坏,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当你自己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时,社会就可能将你塑造成你讨厌的那种人。当你明确自己的目标方向时,就会吸引成就你目标的资源。所以,开始行动,储备势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