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有感

2018-09-20  本文已影响21人  健忘的双鱼

读的书、买的书不少了,有时为看不过来而烦恼,有时为读到好书而开怀,有时为读到不喜欢的书而叹息。

最近看《许三观卖血记》,感觉很荒诞,可以说荒诞不经,但是入木三分,不得不佩服余华的创作功力。字里行间有点鲁迅遗风,形象刻画了小人物的悲哀,和阿Q、孔乙己有几分呼应。朋友说对这部作品不太感冒,似乎太脱离现实了,现实不会那么苦,里面的人物像油条西施让人难以忍受,我说现实其实可能更苦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就算是卖血怕也不为奇。小说就是将生活艺术化,虽然很多对话和故事看似不会发生,但是实际上现实生活更加可怕。许三观等人物确实谈不上可爱,要找可爱的人物可能要去看《浮生六记》了,里面的芸娘绝对是空前绝后的可爱女子。

每个人有自己的阅读偏好,或者有的人偏爱不读书呢。以前我没有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总觉得绝大部分书也都是可以交朋友的吧。但是有句话说:书与友宜少而精。

看书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以前读书吧,总是发掘很多喜欢的,现在看的更多了,倒是发掘了不少不喜欢的,更加认识到书籍也必须加以鉴别,保持个人的偏好也没什么不好。比如我就偏好小说,中英文皆可。其他题材也看过不少,传记、随笔、杂文、散文、诗歌等等,但小说趣味性强,写得好的小说令人难忘,有反复咀嚼的冲动。

名声很响的《月亮与六便士》,我对主旨有点共鸣,但是阅读体验却不好,想质问毛姆你写的什么臭狗屎。。。。

也许阅读与当时的心境有关也未可知。当我静心读《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时候,终于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部1960年发表的小说竟能穿越时空、跨越语言传播扣人心弦的故事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尝试去读2005年才面世的它的“后传”《设立守望者》却没有了那种吸引人的感觉,有人说这本书就不该和读者见面,而当年Harper Lee想要发表的是这本《设立守望者》,而不是《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编辑独具慧眼选择了后者,所以才有了赢得普利策奖以及万千读者喜爱的这部出色作品,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读书有感

很有名的王蒙,看了他的新作《闷与狂》,作者确实是汪洋恣肆,用一种像是意识流的方式回忆人生,读时却觉得好像在回避什么,不通透、不诚挚,没有收获,倒是越读越觉得和题目一样闷,未能读完便将它归入无好感一类了。

相比之下,张贤亮的《绿化树》却有着非常动人的力量。他们经历着同样的时代,所创作出的作品却是那样的千差万别。当代作家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具有那样不朽的价值,那样深植于群众的苦难与温情,在我的心中的地位可以比肩《红楼梦》。王小波的书几乎本本让人心中泛起波澜,或幽默诙谐,或睿智哲思,或嬉笑怒骂,或妙趣横生,真正把握了令人手不释卷的诀窍。而余华的书也颇有特色,说血淋淋的残酷不为过,于是想要把他的小说读个遍。莫言虽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从个人喜好来说却不是我的菜,也许只是因为他在“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里独树一帜。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也曾以《灵山》获得诺奖,原因大抵在于“意识流”的手法标新立异,就我个人而言,也不是太能欣赏其中的意趣。贾平凹的书读完觉得浪费了时间,就像看过一部烂电影一样,没啥营养,语言也很差劲,这是我多年前的感受,之后再也没有重读过。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同样没能打动我,读完想撕了,后悔买。而曹文轩一本《草房子》却充满童趣和亲情,在人心中留下一丝温暖、一丝眷恋。

朋友说,对喜欢的书,会一遍一遍的读,对不喜欢的特别冷淡,就像对人似的。我觉得这样的态度对于一般读者是比较可取的。张爱玲的文字,有人看到才华横溢,有人看到偏执,有人看到小资。林徽因的文字,有人读到温婉美丽,有人读到佶屈聱牙。《红楼梦》有人觉得难读,而有人读之难以自拔,有人还说它婆婆妈妈。只能说不同人对同一作品总会有不同体会,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亦会有不同感受。

有句古话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个比喻再形象不过了,不过书倒真不是万能的,书这个药可以是良药也可以是毒药,它可能苦也可能甜,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的选择。

2018.6.26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