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用?
声明:↑照片来自 Internetwork,基于 CC0 协议,有一定幅度通过专业创意应用程序完成的更改。
轻触下方声音标识,即刻收听语音版。
还可移步【喜马拉雅 FM】、【网易云音乐】或【企鹅 FM】,搜索【更好时代知识服务】收听:
(音频由 CV杨一方演绎)
中国哲学到底有什么用?来自更好时代00:0003:45
中国哲学思想欠缺概念和逻辑体系的特点是非常宝贵的特点,这个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概念,是截然相反的,并且独树一帜。
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认为,哲学恰恰发生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只有日常生活才是伟大变化发生的时候。
比如孔子从来不是一个希望加强社会控制的人,儒家思想反而是激发我们改善自我的意识,它引导一种开放积极的心态,而不是封闭和保守的心态。
我们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学到的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是需要靠礼仪,通过礼仪营造一种环境,体会他人的感受,就能改善人际关系。
真正的礼仪不是流于形式的像婚礼一类的大的仪式,而是一种假想的情景,人们被带到一种全新的关系中,每个参与者扮演了与日常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角色,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
比如在一个捉迷藏的游戏中,大人和孩子的角色发生了反转,平时孩子中无所不能的大人扮演了笨手笨脚的被抓到的人,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却扮演了强大的角色。
在这个捉迷藏的礼仪中,孩子们变强大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大人们也可以放松一下,两代人的关系,得到了润滑。
礼仪除了营造环境之外,还有一个要点就是体谅别人的感受。真正的礼仪是让我们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达到共情的效果。
中国哲学里的权变和知命的思想,会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变通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于一件事来说,过于诚实是一个原则,但是变通之后就会发现更多的好处,事实上,没有哪一种伦理或道德的法则可以凌驾在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之上。
权变的思想强调每一个具体的场景都是独一无二,并且一直变化,如果我们不懂变通,只会依照固定法则和标准去应对,那么就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的决策。
中国哲学里的知命思想,正是看到了计划的局限性,也就是我们竭尽了所有努力之后仍然掌控不了的事情,前提是我们已经做了自己能够做的一切,这个时候还是有一些东西仍然会到来,我们只好听天命了。
中国哲学里相信生活中总有意想不到的安排,只有意识到生活的不可预测性,我们才能真正豁然开朗,以一种更广阔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通过中国哲学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有意识的做事,第二步是无需有意识的做事。
我们有意识的做事,是因为我们行为常常受习惯的支配,变成一种模式化的东西,但同时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常常是无意识的。
如果我们认识到了这是陷入固定的模式,并且有意识去改变它,我们就获得了自我可塑性,当我们在进行一件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真心实意,发现对方的反应也会大大不同,自己的生活竟然慢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无需有意识的做事,最重要的一个例子是庖丁解牛,他的工作基础很乏味无趣,随着时间的积累,庖丁的技巧越来越熟悉,渐渐他熟知了牛身上每一条脉络,每一条纹理,他开始舞动自己的刀,游刃有余的把握刀口的走向,从而获得了自由的境界。
-完-
©严正法律声明
本文版权受我国相关法律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法律的保护,为中国希达传媒旗下更好时代自媒体平台运营团队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更好时代及/或相关权利人明确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更好时代的任何内容,或在非部署更好时代自媒体平台矩阵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
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更好时代”字样,获得合法授权有两种方式:一是联系更好时代自媒体平台视情况免费获得合法授权;二是参照有关国际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更好时代自媒体平台相关权利人支付版权费用,版权费用标准为1500元至2000元人民币每千字(具体费用可协商确定)。
对于更好时代自媒体平台所有形式的原创内容,相关权利人有结集出版的权利。
违反上述声明者,更好时代自媒体平台将依法委托相关专业的法律合作伙伴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违反者需自行承担相应的严重法律后果。
任一合作联系「bettertimes@126.com」,您将得到快速的回复。
更好时代自媒体平台矩阵为微信订阅号、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网易新闻、QQ看点、北京时间、UC头条、知乎专栏、简书专栏、微博头条、豆瓣、今日爆点、脉脉;开源中国社区、虎嗅网、钛媒体、36Kr、紫数网等,更多平台陆续入驻中,欢迎您在任意一个或多个平台进行持续关注。
版权信息
文章版权更好时代原创出品
执笔作者互联网观察者马克云(已签约)
正文字数1164字
阅读时间5分钟
首发日期2018年10月30日
每天遇见,更好的自己
— Hope Better be with you forever —
— 希冀更好永远与你同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