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的思维模式:你应该好好学习才会有出路
优酷上有豆瓣高分排名电影,其中有一部电影叫做《三傻大闹宝莱坞》,原先以为是一部搞笑片,但是其中深意耐人寻味。
中国教育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我们从开始读书一来就一直是为了高考这个终极目标,就像打怪兽一样,最后冲关成败在于你最终的高考成绩。成,为荣;败,为寇。哪怕你就是高考一时发挥失常,那么你之前的优异成绩都是不被认可的,或者说就直接给你之前的努力划上不及格!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了一批优异学子,但是不乏捧着书死记硬背的书呆子,除了考试外,缺乏运用实践的能力,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存意识,那么你毕业之后如何立足于社会呢?
电影中的主人公“兰彻”被誉为天才,顶替自己主人去读书,在开头大学入学的第一天,不少学弟被学长欺诈侮辱,甚至毫无反抗的接受学长们所做的一切,只有兰彻运用盐能导电的物理学知识,短时间内用勺子电线等工具制作“反抗工具”,压制了学长们的嚣张气焰,这是他说向往的“工程学”知识,学习学习单有学是往往不够的,你还要将自己的思维与课本理论相联系,根滋养花朵,落花有抚育着根,这大概就是说相辅相成的关系,又如古人说的:学而不思则罔。
而电影中的“消音器”正是显示生活中不谙世事,囫囵吞枣啃食书本的一类人,他们只会一味接受老师和书本灌输自己的理论知识,还未来得及消化就着急下肚,这样的结局大概不是枣卡在喉咙就是消化不良。当校长安排他当众演讲时,他只会马不停蹄地背稿背稿,甚至当兰彻改了稿子的内容也不知,也许是为了谄媚校长,用了自己不熟悉的语言,闹了好一出笑话。
固有的模式:为了考试而好好学习,这样是真的为孩子好吗?
办公室里面有个同事的孩子疫情期间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学习,我每天听得最多的就是,你怎么又出错了?今天要交作业你自己看着办?你要好好学习!诸如此类的话,我深深感受到这些无形的压力也拍打在我的身上,想想几年前,我也是这样在妈妈的鞭策下,飞快的奔驰往前奔跑,不然总会感觉“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孩子很少有自己童年的,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80后90后父母教育程度的提高,大家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是长期投资也是最稳定的投资,大家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有的孩子一辈子奔跑可能都到不了别人的起跑线上,这样的家庭只能对孩子说:你必须好好学习,你只能好好学习,这样的感觉是很无能为力的,于是,孩子的一切“我想...”只能被压抑,渐渐地逐渐转换为“你觉得,你们觉得,大家觉得,随便...”诸如此类字眼层出不穷,于是,一群一群的孩子正在沦落为学习是为了考试,但是毕业后除了本专业不知道干嘛的人,当然,这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马丁.路德在演讲的时候说“我有一个梦想”,梦想譬如明灯,如航标,如船帆,总能照亮前行的路,指明方向,只有方向明确,才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标当然是一方面为了明白自己“所用之出”,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是增长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给平静的生活增加些许调味。
学习不单单是学习,还要有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