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国学与传统文化人物

本事再大也要遇到好老板

2017-11-15  本文已影响71人  妆匣玉珍

“怀才不遇”四个字在日常生活里并不少见,硕士毕业、博士毕业却只能在小公司里打杂。

在自己的行业出类拔萃,却一直没有人赏识确实让人很郁闷。

但是更让人郁闷的是你有本事,老板也肯提拔你,就是不听你的,任用小人制约你,践踏你。

这种事才是最让人头疼的。

一代名相张九龄就是最好的例子,有头脑,有政见,会“预言”,辅佐一代明君,最后落得被贬身死的下场。

被无视的“预言”

唐朝由盛转衰转折点“安史之乱”的核心人物——安禄山,曾经差点被杀。

如果安禄山被杀,虽然不能说从源头掐断了安史之乱,起码唐玄宗可能摆脱晚年凄凉逃亡的境遇。

那个曾经要杀安禄山,把反叛的火苗掐死在摇篮里的就是张九龄。

当时安禄山只是一个小小的副将,因为好大喜功,在战场上失利,惨败而归。

按照军令应该杀掉,但是主帅和安禄山关系很好,安禄山又立过大功。

就向唐玄宗请示该不该杀。

张九龄见过这个安禄山,五大三粗,上称足有两百斤的壮汉子胡人。

觉得这个安禄山人胖却不宽厚,满肚子的算计,藏不住的野心。

这个人必有反心。

这可是除掉他最好的机会。

他奏请唐玄宗杀掉安禄山,理由简单的不行,安禄山做错了事,按军法就是要杀掉的,凭什么破例?

唐玄宗心想:凭我是皇帝啊,你不喜欢安禄山,我喜欢啊,这小胖子挺好玩的。

唐玄宗很直接地说:“你不要这么嫉贤妒能,我看安禄山有大功,还是别杀了。“

张九龄吃了个瘪,还能说什么?

唐玄宗这个不靠谱的老板救下了差点灭了自己的安禄山。

虽然唐玄宗不能未卜先知,但在他后来的逃亡路上,杀掉杨贵妃和杨国忠后。

再次想起安禄山的时候,会不会懊悔当时没有听张九龄的话?

答案应该是很明显的。

错信小人

唐玄宗确实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可惜在他中晚年时期,真的不能算个好老板。

人生的阅历是增加了,工作的热情却全消磨干净了。

不想上班,不想干活,不想听到一切关于工作的事。

如果你只是个普通的打工者,一咬牙,辞职休息一段时间也就算了。

可唐玄宗是皇帝,他会辞职吗?他舍得辞职吗?

他只能偷懒,不停地偷懒。

普通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我今天没背单词,没写作业,没看书,没好好工作。

心里很不开心,特别是躺在床上,一想到无所事事了一天,简直心痛如绞。

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站出来对着你说:“你废了,正经事不干,整天就想着怎么玩,就是个废物。“

大部分人心里是很不受用的,理性上明白这是肺腑之言,但是感性上完全是伤口撒盐。

如果这个人还是个皇帝呢?

一个见过大世面,经历过腥风血雨,靠着两次政变夺得皇位的皇帝。

他能接受这种话吗?

起码唐玄宗身在这个位置,以他的个性,他接受不了,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

而在他耳边叨叨絮絮的人就是张九龄。

从张九龄的角度上来说,身为臣子,有义务向皇帝提出正确的意见,为皇帝改正错误。

何况他还是个宰相。

他反对唐玄宗因为武惠妃废掉三个皇子。

他反对唐玄宗为了享乐,一会儿从洛阳去长安,一会儿从长安回洛阳。

他反对唐玄宗重用边将牛仙客。

一个太子和两个皇子完全没有过错,只因为说了武惠妃几句坏话,就要被废掉。

皇储的位子真的可以这么儿戏吗?

唐玄宗在秋天的时候启程回长安,每一次都要兴师动众,修路清路,桩桩件件不都是要老百姓去干的吗?老百姓哪有时间农忙?

牛仙客作为边疆的将领,一旦权力大了起来,他在中央很轻易就能调动边疆的军队,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跳吗?

没有一个意见是不中肯的,没有一个意见不为唐玄宗着想的。

在他的老板唐玄宗眼里,只看到一个刻板、严肃、不苟言笑、说话做事一板一眼,却时刻散发着“我有道理,你没有”的张九龄。

两个人明明年纪差不太多,为什么张九龄就可以这么严以律己,可以把事情做的这么干净利落,意见提得这么入情入理。

这么一反衬,唐玄宗简直就是个只会玩的小孩子。

这样的事唐玄宗在心里想想也就算了,身边又多了一个李林甫,他看出了玄宗这时候心中想放下政事,又放不下权力的痛苦。

“您是皇帝啊,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听张九龄的呢?您不能自己做主吗?”

这句话直戳到唐玄宗心里,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做主?我是皇帝啊。

即使他明白张九龄的判断不会有错,清楚张九龄完全是一片赤胆忠心。

唐玄宗还是说出了这么一句话:“难道什么事情都要听你的吗?“

李林甫笑了,他明白唐玄宗和张九龄的君臣之情彻底破裂了。

张九龄怎么会不明白自己的处境,可他已经年老,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去迎合一个懒散的皇帝已经是不可能了。

他除了叹息,然后接受皇帝贬弃他的诏书,他已经什么都做不到了。

张九龄从宰相位子上掉了下去,正式揭开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朝廷上看不见得那一页。

张九龄已经回天乏力,被贬官两年之后,他郁郁而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