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谈写作

为什么别人评价极好的豆瓣高分书籍,我读不下去?

2019-01-05  本文已影响7人  月饼团儿

(一)读书:

每次选择读书书目时,我总会在豆瓣上查看一下书籍评分,确保书籍有趣、有料又不浪费自己的阅读时间。

每次满怀希望且十分激动的开启一本书的阅读,幻想着通过这本书又可以学到多少多少知识,但当真正开始阅读后,却发现书籍总是晦涩难懂,难以阅读下去。

“人家不是说这本书很有趣,非常好嘛,为啥我完全看不下去,他罗里吧嗦的到底想说啥?”

好几次在阅读书籍时,我总忍不住在心中将作者痛骂无数遍。

然后,重新翻看评论,是否我老眼昏花将书的评论看错了,结果,呵呵,分分钟打脸。

为什么别人评价极好的豆瓣高分书籍,我看不出他的好?

为什么读书时,我总忍不住痛骂作者写作罗里吧嗦,没事找事?

今天在写作群聊中,大家正好聊到了这个问题。

说到底,这其实是我们大脑惹的祸。

我们大脑其实是一个非常懒惰的家伙,他并不喜欢动脑筋,当遇到一件较为复杂的事情时,他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最简单的解决方法。

就像读书一样,很多内容是我们没有接触到的,未知的知识,学习起来较为麻烦。当我们的大脑看见这些知识时,就会自动进行屏蔽,并发送“啰嗦、麻烦”的信号,阻止自己进行新知识的认知。

这是大脑的自动想法,也是我们在看到书籍中繁琐的知识感到不耐烦、看不下去的原因。

原来自己看不下去,不是因为我笨,而只是因为大脑在偷懒。

了解了这个原因,我决定在以后读书过程中有意识进行监控和改变。

当读书再次遇到困难时,告诉自己:“不是作者写的不好,只是大脑这个家伙又在偷懒了,他想通过这样的形式阻止你进步?你能允许他的奸计得逞?”通过这样的形式,去阻止大脑喜欢简单的惯性,让大脑一点点开始接触复杂的东西,进而形成对复杂事物不再排斥的行为方式。

(二)写作

下面来说说写作,最近写书评时也遇到了问题。

自己写书评总是过于模板化。每篇文章都是“破题——引题——作者介绍——亮点分析——总结等内容,文章缺乏自己真实的情感、想法,没有对书籍的自我认知。

其实很多人在写书评时,都有问题——过于依赖模板。

当我想通过他人评价看看这本书怎么样时,却发现书评中既没有正面评价,也没有负面评价,只是机械性的罗列的知识点,读到最后,这本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完全不知道。

这就好像我们在和他人沟通时,对面坐着一个机器人,只是机械性的重复内容,也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那么怎么解决呢?

其实,之所以自己写出来的书评没有任何感情,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己过于注重模板,一味的套模板,使文章僵硬化,没有自己的真实感情和对书的个人评价;

第二就是对书的解读不够到位,书中讲了什么其实并未真正吸收、了解,没有挖掘出书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

说到底,这还是读书的问题。

读书,如何更快的抓出书籍的主要观点?

这就需要提到我们经常说的带着目的去读书,我们需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1、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想学习什么?

2、刚拿到这本书,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好玩?新奇?有帮助?

3、看看书名,我产生什么疑问?有什么问题要提?

4、查看目录,了解书籍大体框架后,我有什么想要了解的问题?

这些都是帮我们提问很好的思路。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针对读书过程中的疑惑进行提问。在阅读过程中寻找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和价值。

读书和写作,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思考的过程,也是训练我们思维能力的过程。

只有及时记录读书过程中的所有感受、灵感以及联想到的事件,才能为写作积累各种素材,更好地为写作打开突破口。

素材积累:

1、理论知识:鱼缸法则

小鱼在鱼缸中生存,几年过去了,个头也没有变化,只有三寸长。

但有一天鱼缸打碎了,人们将小鱼放到院子的池塘中,结果仅两个月的时间,小鱼就疯长到一尺长。

鱼需要自由生长的空间,孩子也是要想让孩子长的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给他活动的自由。

人们把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而带来孩子更快发展的现象,就被称为“鱼缸法则”

针对“鱼缸法则”,父母应减少什么都为孩子做的冲动和想法。让孩子多接触东西,体验各种经历。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定位。

2、优美语句:

只有一样东西令梦想无法成真,那就是担心失败。                          ________保罗.柯艾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