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理论
根据长期的观察总结,以及我个人的经验,发现了一套理论-心力论。
概念
何为心力,我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里的力,并不是指实际的体力或者脑力,这些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前提条件,因为无论是体力或者脑力都是可以叫别人帮忙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显然更多的表示一种无奈的状态,而造成这种无奈的原因是心力被耗尽了。
所谓心力,也可以成为意志力,但比意志力要短暂。人们在实现任何心中所想的事情的过程需要消耗心力。一段时间内的心力是大体固定的,一些活动固然消耗心力,而另一些活动补充心力,比如睡觉等。
某些活动大大的消耗心力,比如各种各种的负面情绪,比如刚刚和某人吵了一架,事后会感觉疲惫,固然是因为肾上激素的分泌导致体力的加速使用,实际上这里也大大的损耗了心力。再比如各类挫折和不顺利,也消耗一部分心力。
如果非要对心力下一个定义的话,我认为是这样的:
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需要消耗的能量,此能量不能被人体轻易的察觉,但却是真实存在、并且和体力、脑力等消耗和补充性质相同。
心力高低有何影响
心力的高低分为基础值也即为上限高低,或者目前剩余的高低。上限高,则表示一定时间内恢复和积攒的心力多,也就是能提供消耗的多。而实现目的需要消耗心力,所以心力上限高的人一般实现自己的目的较为简单。
根据个人经验,心力的上限会随着年龄的提高而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更加难以改变的原因,因为改变需要消耗心力,而改变消耗的心力很大,绝大部分改变都超过了心力的上限值,所以改变很困难。
哪些事情影响心力
认知能力的提高,会减少每件事情消耗心力的量,所以认知能力高的人改变简单,其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相应的也提高了。
前面说的各类负面情绪消耗心力;相反,正向的、积极的情绪提高心力。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接近所谓的负面情绪满满的人的原因,因为他们对其他人造成心力消耗而非补充。
心力理论的意义
将某些不可描述不可预估的心理活动量化,使得变成一种和体力、脑力类似的,能衡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