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土地政策 激活农业潜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评论之二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能否对所持有的土地享受长久的权益,则关系到他们对未来农业生产是否有恒心。
众所周知,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保障,也是农民精神及生活的家园。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发展脉络中,第一轮土地承包是1983年开始的,承包期15年;第二轮从1997年开始,承包期30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第二轮土地承包期满之后怎么办,这一问题备受农民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民群众,包括有志于投资农业生产的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拥有的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尽管当下有不少农民选择进城务工,甚至买房定居,但农村的一亩三分地仍是他们最后的“避风港”。土地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意味着土地在未来无论是“流转”还是合作经营都有了合法合规的保障。这让农民群众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外出务工,都没有了后顾之忧。农民群众有了安定感,才能在大城市里施展拳脚,留下来的也才能激活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从而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
对于企业家而言,农业产业是一个见效慢、投资长的行业。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让企业家在看到稳定预期的大环境下,也舍得对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对农业科技研发更有动力。这些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火车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离不开这些新型经营主题的带动。现在土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无形中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赋予农民更加稳定的土地权益,才能挖掘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释放更多“土地红利”。我们期待着在新时期的土地政策下,农民群众利用好党的政策,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盘活集体资产,创新集体资产运营管护机制,全面激发农业生产要素的活力,进而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建设,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