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亲子教育

“老师,他在教室吃糖”

2018-10-25  本文已影响197人  宫青

班里又发生了一件小事儿。

昨天下午放学时,娃们都在收拾书包。小王同学突然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关关在班里吃糖。”当我看向关关的时候,他也正在望向我。问他是否吃了,他说是的。我说,那只能按照班级规则来办,明天给所有同学每人带一块糖,关关说好的。大家排队放学了。

娃们放学后我在办公室琢磨了琢磨这件事。关关和小王是前后桌,平常如胶似漆,玩得很投缘,至少在我看来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所以当小王跑过来反映情况,说关关吃糖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关关的心情会不会有些糟糕?这件事情会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友情?

我们先来从关关的角度看看这件小事。

                        关关篇

今天课间操时,我走到关关跟前,和关关聊了聊。(聊天记录如下)

我:“关关,糖带了吗?”

关关:“带了,38跟棒棒糖。”

我:“昨天,小王跟我说你吃糖的时候,你什么心情?”

关关:“我很后悔。”

我:“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他这么做,你会不会不开心,或者很生气?”

关关:“不会,他做的对,因为我确实吃了。”

我受到了些触动,当娃们站在操场上做操的时候,我反复的回味着和关关的对话。

从关关的回答里可以看出他一直在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他认为小王之所以跟我反映情况,是因为自己违反班级规则在先。他对小王的行为没有丝毫的埋怨。所以我担心这件小事会影响他们的友情是多虑了。正因为关关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表现出了超出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有的宽容和大度。

值得学习的还有关关的爸爸妈妈。首先,关关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民主的,他的爸妈平常跟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应该很顺畅,也很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所以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回家后,毫无保留地讲给爸妈听,去寻求爸妈的帮助。比起埋怨的爸妈、总是问为什么在班里吃糖这种没有答案的问题的爸妈,关关是幸运,他的爸妈尝试理解他,平和地接受他惹来的一些小麻烦,愿意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

其次,关关的爸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倾向于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去帮助自己的孩子成长,宽容的去看待班里孩子之间的小冲突。今天关关跟我的对话中的想法一定是昨天在家中,跟父母沟通之后的结果,有他的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子。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关关人缘儿那么好,只要有投票推选,一定有关关。即使在他为同学们一个个发糖的时候,都不忘记提醒同学们:如果口味不喜欢,可以跟其他同学交换啊。从这个角度看,关关仍旧是幸运的,因为他从爸爸妈妈那里学到的宽容、乐观,使他有很多很多朋友,在集体里生活的舒服、开心。

                      小王篇

我们再来从小王的角度看看这件小事儿。

“老师,他吃棒棒糖。”小王找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尝试给这件事情一个性质上的界定。

积极的:他在维护班级规则,班里明确规定不准随便吃东西。

消极的:他在告小状,告自己好朋友的状。

把这件事情放在班里去讨论,让每个孩子去思考,总要有一个点,一个每个同学的想法和做法发生变化的生长点。

从关关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生长点落在宽容的看待同学的行为。那从小王的角度生长点落在哪合适?

中性的界定:小王想提醒关关不要吃糖,可是找错了对象。直接提醒关关比找老师,让老师提醒关关更合适。

他可以提醒关关:“关关,你在班里吃糖违反了班级规则,快把糖收起来。”如果关关不听提醒,再来找老师反映不迟。这样既维护了班级规则,不会让好朋友关关难过,也提醒了关关,停止了关关吃糖的行为。

每个同学都有抵抗不住诱惑的时候,都有走在违反班级规则边缘的时候,比起一见到老师就扑上来,“老师,老师,谁谁谁怎么样怎么样啦”这样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倒不如友好的提醒那个同学,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掉。

所以从小王的角度,我把事情的生长点落在了学会提醒。友好、善意的提醒比告诉老师更有价值。当自己听到被提醒的同学说谢谢的时候,会强烈的感受到自己心中滋生出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孩子一旦爱上一种感觉,就会对产生这种感觉的事情乐此不疲,就会交到更好的朋友。当孩子都用这种方式去提醒同学、帮助同学时,渐渐地,班里找老师反映情况会越来越少了,同学间的提醒互助就会越来越多了。

孩子在班里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情,也可以说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我们大人找准这些小事情的生长点,从生长点出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交流时,每个同学包括老师、家长都能有所思,有所获。孩子们在成长中,经历着事情可能很相似,但是每个孩子最终表现出来的看待事情、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完全不一样。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对待每一件小事情时,大人找到的生长点不一样,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有的是豁达的,有的是狭隘,有的是多角度的,有的是偏执的……如果关关家长把这件事情的生长点盯在:小王太不够意思了,你们关系这么好,他居然去告老师,以后别跟他玩了,不能跟他学。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孩子只会越来越鼠肚鸡肠,斤斤计较,越来越孤单,不快乐。

这些解决小事的过程就是孩子一次行为能力的提升,一次情感心灵的成长。当孩子们跟我们反映一些问题的时候,不抵触问题,从孩子可能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去想问题、从孩子能从问题中有哪些受益的层面去解决问题。

每件小事儿如果被找到一些恰当的生长点,就等同于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这就是以事儿育人。这样的事儿就是有价值的,是应该被我们认真对待的。所以,明天又会有什么事儿呢?

关于文中涉及到班规的补充:

一年级的时候,经常有同学带零食来学校偷偷吃。谁谁谁送了谁谁谁一块巧克力,后来后悔了,又要回来了,谁谁谁不给……总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在和同学们商量之后,制定了一条班规:教室是公共场合,在教室里不准吃东西。原因很简单:当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别人看到了会控制不住的分泌唾液,这是生理反应。所以看到的人都想吃。因此,如果在教室吃东西,就得见者人人有份,带38份吃的来。(36人+老师,因为老师也是人!看见了,也会分泌唾液!)

2018.10.2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