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
休了个年假,刚回来就听说一则大新闻:办公室要来新人了,还是两个!谈到这事大家都是面面相觑,这两年就业形势不好,像我们这种基本不受考核,福利待遇又好的科室可是相当抢手,好多人都削尖了脑袋动用各种关系想进来。
年前因为科室招人的事,俩主任闹起了矛盾,平日在办公室互相不给面子也就算了,竟还吵到了局里的办公会上,最后惹怒了局长,副主任被调离了岗位,正主任也降了半级,这事才算平息。据说局长还亲自下了命令:办公室今年不许招人!自此就再没人提过招人的事了,这时候突然冒出来的俩人,可真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周一大早两名新人前来报道,我瞄了一眼:两个非常精神的小伙子,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一个叫刘聪明,一个叫王精明。
负责人事的小吴偷看了两人的简历,迫不及待得跟大家爆料:两个小伙子都很不简单啊,都是由大学生办直接推荐到单位的,随便一个人的简历说出来都能让你们起一身鸡皮疙瘩!
刘聪明同学大学四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是国家奖学金的不二人选,在很多权威平台发表过多篇论文,受到业内权威人士的一致好评,曾作为校学生代表到多个国家进行过交流,据说还上过央视某节目。
王精明同学虽然不是学霸,但热衷于参加各类学校活动,从院学生会主席做到校学生会主席,还生的一副好嗓子,是学校各大晚会的常客,更是凭借一张三寸不烂之舌稳坐校辩论队队长之位长达三年之久,小道消息称他到公司还是大学生办主任亲自推荐的。
说来也巧,我这休假前刚承接了一个新项目,之前跟领导请示:能不能从其他部门借调两个人过来帮忙,领导推说考虑考虑,我就以为这事没谱了。谁知中午下班前主任突然跟我说,考虑到新项目任务比较重,决定让两个新人先跟着我,既能帮忙也能练练手。这……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主任已消失在楼梯口。
好吧,领导既然安排了,我也只能接着了。只求两位小爷别太难搞,只求项目能够顺利结束。简单寒暄了几句,两位新人就正式进入了工作状态。
刘聪明果然够聪明,一点即通,那么多复杂的数据信息没一会就整理的井井有条,而且细致认真,与我之前的估算结果基本不差;王精明则把我需要调研的问卷进行了整理,题目设置取巧,排版设计工整,可以说两个新人的表现都让我眼前一亮。
周三一早,我们约好到市中心做问卷调查,每人两百份,各负责一个片区,活动时间计划是一整天,约定如果提前完成就回单位,太晚就直接回家。
忙了一上午我才完成了不到五十份,有点担心两个新人的完成情况,本想中午吃饭时询问下情况,却被领导一个电话叫回到单位。谁知当我大汗淋漓的赶到办公室,王精明竟坐在电脑桌前喝起了凉茶。见我回来还乐呵呵的跟我打招呼,我真是既生气又好奇,还没等我开口,他一杯凉茶已放在我桌上,三言两语便解了我的疑惑。
原来王精明一看这两百份的问卷一个人根本完不成,恰巧附近市府广场有大学生在做活动,于是他就以社会实践为由,顺利说服了几个大学生一起帮忙完成调查,果然人多力量大,不到一上午两百份问卷就轻松完成了。当我苦哈哈得在烈日下奔波时,王精明已坐在清爽的办公室喝茶了,果然是精明啊。
另一位刘聪明同学一个人坚持到下午,也顺利完成了工作。好吧,最终也只有我这个老人没有完成任务。
相处时间越长,我越觉得这两个人有意思,就连上下班的小习惯都极具个人标签:刘聪明每天很早到公司,一下班收拾东西就走,从不耽误一分钟;而王精明则每天早上踏着点到公司,下班却总是最后一个走。
我带着满心的疑惑,贡献了两包零食才打听清楚,一个说:我喜欢早起,喜欢晨跑,晨跑后早点出门,既避过了早高峰又能提前把工作进行梳理,能以最好的状态应对一天的工作,省时省力。一个说:我喜欢熬夜,早上起不来,下了班办公室人少更容易集中精力,还能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今日事今日毕,再说领导都没走我怎么好意思休息,说着还给了我一个眨眼。
这画面分明就是送你个眼神自己体会,抬头看看领导办公室的灯,我竟有些恍惚。
两个新人各有千秋,各不相同,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适应着社会,融入着社会,短暂的相处,我无法判断谁的方式更好,谁的做法更对……都是第一次做人,我只是虚长几岁,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他们呢?
两位新人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们的职场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不过是一个吃零食的观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