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笔记09

2022-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智慧小姐

社交与社会化 

孩子社会化&与人交往,都不是依靠成人手把手教出来的。

孩子3岁左右逐渐和妈妈分离,开始大量学习社交。

喜欢和父母互动、和熟悉的好朋友互动,实际上已经进入社会化的阶段。

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声音、表情、动作,来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刚开始,孩子看到他跟妈妈说完一句话后,妈妈脸色变了,孩子就会把这个信息吸收进脑袋里:“这句话有问题,如果说,妈妈会生气。”

第二次,当他说出同样的话时,老师的脸色也变了,这再一次加强了他原来接收的认识。

孩子从一个、两个、三个信息里逐渐了解到,人与人互动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

人际交往中很细微又隐秘的信息,很难一一通过口头传授,需要孩子从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自己观察、自己感觉,从而得到自己的结论:怎样做一个社会人?怎么在社会上跟人家交往?

没有这些经验的累积,孩子走入社会、与人交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被别人讨厌、排斥甚至欺负。

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学校时,知道学校这个情境跟家里是不一样的,家里和超市也是不一样的,在不同情境中要相应有不同的表现。

孩子从生活里逐渐学习,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好不好、社交能力行不行,跟性格没有关系。

外向孩子胆子更大,比较敢于去尝试、碰壁,碰壁后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强,相对来说锻炼的机会更多。

内向孩子的风格是先观察,把握较大时才去做,成功概率更高。

但情绪太多的孩子,会有一定的不良表现。

当孩子内在情绪太多时,整个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干扰。

别人用来察言观色和学习社交的时间,他却在琢磨:

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吵架?

为什么妈妈要这样对我?

为什么爸爸无缘无故发脾气?

……

太多精力用在回应内在声音、建立内在信念上。

内在充满困惑,整个人的生命力、精力都被耗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