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奇葩建筑
一进校门从主干道向右看:
绿树掩映着什么?站在教学楼明礼楼四楼办公室看:
明礼楼四楼俯瞰走近,正北面:
琴 琴正西面:
棋正南面:
书正东面:
画 画大家猜猜,这是个啥?
哈哈!接着看:
走近有台阶? 再近有门锁?说说这个奇葩的来历:
那是1993年,原来的大板三中硬件软件都已经不能满足汉族高中教育的飞速发展。旗政府决定重新选择校址,扩建。时任校长相中了党校所在的位置,比较偏僻肃静,离蒙古族中学远,能够在空间上拉大距离,可以避免很多“你懂的”。
党真是慈爱,慷慨大方给地割了半个院子。连同一部分党校学员宿舍都割了过来,宿舍食堂就是现成的了,这样三中只需要建个教学楼就可以了。
党校果然是风水宝地,全校迁过来后破天荒地,我们这个“第三世界里的第三世界”(原市教育局长语)接二连三考出了清华北大。
话说三中为什么是三中?而不是一中二中呢?三中确实是巴林右旗唯一一所汉族高中啊!用老校长的话说“我们大板三中做为巴林右旗最高学府……”
要知道,巴林草原是蒙古族聚居区,大板一中当然是蒙古族中学了;大板二中是汉族中学,不过历史上设立的是初中,因为那个时候草原上的汉族教育初中就是最高的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族高中教育势在必行,1974年在大板镇的东郊选址建立高中,没办法,只能排号为“三中”了。
现在的校址(原党校)是东郊以东,离城中心真心是远。师生们早些年的交通工具都是自行车,后来有了摩托车,再后来有了出租车。是的,板街原来并没有出租车,早些年有人力板的(di读一声),后来有了烧油的、充电的三马子。再后来零零星星有了私家车,最近几年有了公交车。就说一个三中,几乎养活了全城的出租车和公交车,占旗GDP的份额那是不能忽视的。
为什么说大板三中是“第三世界的第三世界”呢?
1987年,市局新任局长颠簸三百八十里风尘仆仆地来到传说中的“大板三中”视察。好不容易在时任校长姚校长办公桌后的椅子上坐下,只听“嘎吱~”一声,局长腾一下子像弹簧一样弹起来,转身低头看椅子,只见椅子的靠背与墙角之间顶着一根胳膊粗的杨木棍子……
姚校长赶紧说,那您不能实着(zhao读一声)坐,得虚微儿欠着点儿腚……校长确实不是故意的,那就是校长天天坐着办公的椅子,但凡能有更好的,也不会坐它。
局长讪讪地说,你们这真是第三世界中的第三世界啊!
好像跑题了,哈哈!
谁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已经占了党校一半的三中急需扩建,最好的方案就是党校的另一半,呵呵……
党真是慈爱,行,我走,选址另建,全给了。
然后,六丈高楼平地起,一年后,应该是2013年吧。
隔墙推倒,广大师生新奇的眼睛看过去。宏伟的“王”字形建筑看不到门,楼前突兀地立着一个水泥做的“碑”状物是个什么鬼?那感觉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哦哦,不是没门,有门,最前栋的楼门在哪儿?原来楼的西侧设计出一个圆形阶梯教室,阶梯教室又往前凸出一大截,这样就掩住了仿佛在胳肢窝处的小楼门了,真是隐秘,据说这样藏风聚气。
当然有大楼门,不过是在第二栋的最西面,楼门上是气派的“行政办公楼”几个黄金色的大字,很谦虚的样子。
不说楼门了,还是说那个奇葩。师生们看着都指指点点,心里怪怪地,总会联想到啥啥啥,别提多别扭了。心中之话,这咋设计的呢?在楼的正前方,靠边不行么?要不挪到与厕所并排也好。
然后听说不能挪动,又然后涂成和教学楼一样的颜色,想要“保护色”一下混淆视听,但还是很碍眼啊!
后来又斥巨资盖了个纯木制的亭子套上,更像个无字啥了。
再后来,我校的美术老师庞兆辉在其四面做了“琴棋书画”。画得那是相当大气有范儿,寥寥几笔,神韵跃然壁上,顺眼多了。
它就成了现在的样子,美亭美画加持着,又有绿树掩映,鲜花衬托,时间一长,看着也就不那么违和了。
唉,都说浅水养不住大鱼,庞老师现在已经是很有成就的青年画家了,早几年就跃过龙门,去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个奇葩建筑上的画,是庞老师留下的纪念,可得好好保护着,时间越久越有价值。
好了好了,有的没的,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这个奇葩到底是个啥啊?
哈哈!告诉你们吧,大约是个配电室。等我有机会拍了内部的照片再补发上来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