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他们为什么那样做

2022-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生如夏花zhm

13岁的凯,对同学及自己的小弟弟极具攻击性,成绩一塌糊涂,总是惹麻烦。尽管父母不断的介入帮助,老师也是软硬兼施,但都没有用。他似乎就是想要让所有人知道,他不会听任何人的,他不可爱,谁沾上他谁倒霉。

大人们认为他或许是体内化学物质失衡,或许有抑郁症。也许,患有对立违抗性障碍,或者狂躁型抑郁症。甚至有人建议找医生开药方。确实也真的有一些严重依赖药物的治疗,效果不好,而且这样的治疗甚至比孩子的行为更可怕。

其实,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对待孩子,但没有一个人想真正了解一下凯的想法-----他是怎么想的,他有什么感受。之所以没有人考虑孩子的感受,是因为,成年人很少会想到孩子会与自己有不同的想法。


阿德勒学派,建议用童年早期记忆来帮助了解患者的个人逻辑。他们关注的是理解激发行为或每个个体想法的观念、信念、个人逻辑或个人眼中的现实

作为父母,不必成为专业的心理学家,但是知道如何了解十几岁孩子眼中的现实,是有帮助的。若没有这种了解,你就只能是臆断。当你基于臆断采取行动时,你的行为与你的孩子为什么那样做将完全无关。

凯,并没有任何的疾病,不需要药物治疗。他的行为更多的是与他对自己的看法、他对自己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世界的信念有关。


凯的父母在接受正面管教的培训之后,决定破译凯的行为“密码”。为帮助凯了解他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让孩子回忆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凯想起自己四岁多时,与十岁的姐姐还有邻居家的一个孩子玩。那个孩子在杯子里放了一些清洗液,试图让凯喝下。姐姐知道有毒,尖叫着把那孩子手里的杯子给打掉了。

父母让凯描述当时的感受,他说“愤怒”。父母很吃惊,既然姐姐救了他,为什么还要愤怒。凯说,那个试图杀死他的孩子居然什么事都没有。所以他认为(既便他只有四岁)没有人真正在乎他,还不如死了算了。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他,驱使着他的大多数行为。当然,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但这种信念却在现在他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起着强有力的作用。

所以,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与事实或常识逻辑关系不大,与个体对事实的看法紧密相关,正如上文中凯的例子。这样的情形药物不起作用,因为药物改变不了看法,相反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凯的父母告诉他,他们为他的情感受到伤害,感到难过,他们爱他,为家里有他而感到高兴。凯反驳道,“我真希望是一条小狗,那样每个人都会喜欢陪我,宠爱我,跟我玩。”华师父母了解到凯文的孤独、伤心和被抛弃的感觉。他们开始拥抱他,尽管已十三岁但仍喜欢被拥抱。开始开心的和他一起玩,开始倾听他的抱怨。他们不在争论,不在试图改变他的想法。凯的行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不再攻击他人,不在,因为上学跟父母争吵,与师生的关系也改善了,成绩也提高了。

所以潜意识中的想法,会造成某种感觉,而感觉会导致做出某种行为。这些都是自动发生的,除非我们认识到并改变它。

当刚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时,我们需要先了解他们的看法和感受,才能清楚的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否则,很可能会误解了孩子。

但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时,需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不参杂自己的想法。孩子愿意对我们吐露真实的想法,是对我们抱有巨大的信任的,因此,需要得到最大的尊重和认真对待。否则,他们会感觉自己遭到背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