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说说临海的佛塔
购买了不少与塔有关的极限片、邮资片,但遗憾的是,临海的塔至今未能登上邮资图。倒是以江南长城为图的邮资信封早已有了,似乎还作为政府部门的公函信封。
PF108 《台州古城墙》普通邮资信封大概是政府这方面一直主推“江南长城”和“紫阳老街”的缘故,对巾山塔群的关注反倒是少了。其实,以前巾山双塔才一直是临海的标志。早年高层建筑少,市区范围小。坐长途汽车回来,只要能看到巾山双塔,就代表马上要到家了。
巾山群塔这里转一篇回浦中学已故老校长王良汉的文章《七塔八金刚》,大家可以从中感受到塔与临海的历史:
临海城内旧有“七塔八金刚,三飞四走桥”之说。
七塔中的巾山塔群——大小文峰塔、多宝塔和南山殿塔。大文峰雄风犹在,小文峰又换新颜。文峰双塔是台州府人才辈出的象征。据《府志》,“形家号双廌峰,故台多父子、兄弟连登甲第者。”如王宗沐祖孙六进士、泰礼兄弟父子一状元四进士、商许兄弟四进士,金贲亨父子四进士。另有三塔,已鲜为人知。回浦路与解放街(注)交会处有顺感院,五代后晋天福二年建,院门有塔,俗称白塔。邓巷原名惠日巷,天福五年建惠日院而得名,院内有塔幢,用石料雕琢成塔,刻佛名经咒。清顺治十八年,发生两庠退学案,令台州停试三科,后继乏人,临海进士百年绝榜,于是求助“风水”,重培后岭“龙脉”,并在丰泰门(今南门与望江门之间)城墙上,“建石塔与巾峰塔相应。以为催官兆。”
巾山南麓兜率寺和北麓天宁寺,各有四大金刚塑像而称“八金刚”。兜率寺巳成为临海师范校址,五代后周广顺三年吴越王建,环境清幽。天宁寺范围很大,除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外,有钟巽,含辉、挹翠、芗林、映帧,彤霞、西爽、云蛐、梧凤等九院,从这些院名可领略它的引人入胜了。(注)
解放街即紫阳街,天宁寺已经重建,现称龙兴寺——陈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白塔(现此处称作白塔桥头,有白塔桥头饭店,比较有名),另有一处也称为白塔,就在灵江二桥边。此处有个小山包,以前顶上亦有一座白塔,但现在这些白塔都不存在了。二桥边的一个住宅小区,就叫白塔小区,可为佐证。(这里新修了一座白色的中国式塔,不知以前坍塌的塔是白色的塔,还是西域白塔——陈2023年补记)
除了老城区,其他地方有没有著名的佛塔也不知道,倒是新建的是见到了两座。市区去杜桥的老沿江公路旁有一座山叫小两山,山上新修了一座塔。沿江镇的孔化岙,山顶有座弥陀寺,也见到新建了一枝塔。这两座塔的山脚下是经常路过的,可以常常遥望到,但从来没有去到山顶塔脚下过。
小两山,位于大洋街道西洋村,灵湖西南面。
小两山塔弥陀寺塔民国《临海县志》载:“二固之东,鼎峙灵江北侧者,曰靖江山、潦倭山、少两山。”为何称少两山?此前曾听一说,说巾山足斤,故名巾(斤)山,而此山与与巾山相较少去一两,故名。其实不然,巾山非因足斤而名,少两山山名由来也另有传说。据民间相传,清代有一府台老爷在修缮台州府城时,曾派人到山脚去称泥,比重不够,刚差一两,所以称此山为“少两山”。少与小,音相似,义相近,习惯都称小两山。
弥陀寺,在临海沿江镇孔化岙公南山元宝峰下。寺始建于唐代,具体时间不详,初名弥陀庵。武则天时(684-704年),净土宗高僧怀玉曾居寺静修。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赐额“净明院”。宋侍郎陈公辅曾憩寺阅经,自谓“三载功夫一藏经,非禅非道亦非僧。但凭方寸行诸善,也是如来最上乘”。寺历代屡有兴废,1986年僧净华住持重修。1993年至1994年,新建吉祥亭、飞锡亭、弥勒殿、放生池等。现为临海市佛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