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人生记录仪,充电提升站迷茫的时候该做点什么

你越是接近自己,你反而就越合群

2018-07-27  本文已影响682人  韩大爷的杂货铺
你越是接近自己,你反而就越合群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常有读者向我提问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或者单纯地倾诉下自己在与朋友的相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说来惭愧,在这方面我个人的有效经验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我很自私:因为相比于思考跟别人如何如何的问题,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自己了。

并非清高,实属无能。因为我发现一个自己就够令自己琢磨的了,两个或多个“自我”捆到一块,无异于让我这个苦练琴技的初学者去弹奏数倍多的琴键,我是弹不过来的。

所幸一路走来,遇到与自己产生过交集的人类同胞都很良善宽和。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没占过多大的便宜,可也没吃过亏遭过罪。更庆幸的是我渐渐发现:通往自我的道路与通往他人的道路,是连着的。

没有比人更复杂的生命个体,人与人之间可能构成的矛盾也是花样繁多。

就比如前几日,有位小读者说,她跟她的高中同学原本是上学路上一起走,后来感觉不太好,便不一起了。

但总会觉得有点尴尬;更微妙的是:她的这位朋友自与她分开走后,读书加倍用功,使得小读者竟产生一点焦虑,总担心对方超过她。种种琐事叠加在一起,让她感到很受折磨。

读到这估计您都被绕晕了,心想这也构成问题?这么点事至于那么烦心么?

稍安勿躁,稍加反省就会发现,哪怕是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大部分也都是莫名其妙的。

含糊和不确定会让人产生慌乱,所以便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问:怎么才能打点好关系,或者更粗暴些——如何收获好人缘呢?

2.

每当提及这类的关键词,我总能想到一位楷模——我读大学时的老班长。

他已经不能简单用“人缘好”来概括了,如果说世上接近完美的人少之又少,那么他算一个。

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但凡与他相逢过的人,甭管时间长短,台面上还是私底下,这种作风或是那种性格,没有一个不对他竖大拇指的。

人家既不刻意逢迎,也没怎么违心过,相貌一般,家境也不算优渥,就是招人喜欢。

我知道很多人会想:啊,那他一定有很多经验,方法,技巧,心得,或者说他在与人打交道时做到了几条几条吧?能给总结一下吗?

抱歉,让你失望了。我的这位万人迷班长招我们喜欢的原因,从根上说就一个:他学佛。

也不是说上升到宗教的高度,更不是附庸风雅追求奇特,就是真心修习借鉴,动真格的。

所以很多问题在他那里是不成立的。

就比如上文小读者遭遇的矛盾,在他那里很好解。

同行者偶尔令自己不舒服,他可能依然跟对方一起走,因为这利于破“我执”;进一步说,也许他还当布施呢。

哪怕俩人分开走,他也不会觉得尴尬,一切均属无常,什么叫一起什么又算分开呢?

同学加倍努力,他不会生发危机感,因为不存在什么分别心,也无需展现优越,反倒有可能替同学感到高兴。

大学期间不争地位抢名分,学生会主席的位置都是被大伙抬上去的,因为对这些太过执着,就犯了贪嗔痴的毒了。

组织活动期间,偶尔会被我们几个心高气傲的小伙子左一个建议又一个意见的,但一律微笑平和应对。什么?他不要面子么?面子这种东西在他那,太小儿科的概念了。

人家也不钻营不厚黑,有最根本的善念贯穿心中,举止进退之间,他怎么动,怎么都是对的。

3.

我举这样一个很极端的案例,并非是建议大伙都学佛,学也未必能学到这种境界。

但这个案例的价值所在是:它给我们展现了一条路的极致化愿景,这条路叫”接近自我“。

你越把释放出去的力道收回来,用在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修行上,你在尘世间就会走得越游刃和从容。你自己的修为精进一分,外在的矛盾便自然消解一分,甚至是一大片。

现而今很多人都在追问怎么做能培养人脉,搞得像人脉是被大棚扣出来的。

很少人想过:那些人脉好的人,是学了一大堆招数一个个栽培的呢;还是说,人家本身就是一个在思想、观念、人格上,更加开放,包容,客观,平和的人呢?

我有一位好朋友,人缘很好,还经常给我邮寄一些小礼物。如果从表象出发去下结论,你可能会以为:哦,原来他的人脉是送小礼物送出来的!

于是你记下了,要多送人小礼物。结果你回去送了十天半月就不想送了,要么觉得自己费力不讨好,要么纠结某某某怎么不懂得回礼呢。你还是在苦恼。

但你知道吗,送小礼物对我这个朋友而言仅仅是内在价值观催生出的行为现象,因为他骨子里就觉得好东西就是要随手跟伙伴们分享的。

至于我们哪次回礼哪次忘了,伤不到他,因为他只是在做一件自己真心认可的事——把好东西分享给好伙伴罢了。

逐末的学步者只会治标不治本;掌握好根本,才能有根本的喜乐。

4.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坐车出门。

路上我打开手机看读者评论,一位读者就我写的某篇包含人生观和价值观较浓的文章,发表了蛮激烈的见解。越说越离谱,到最后已经脱离了文章和观点本身,开始用私信推问候我的家人,推测我的人格。

朋友问我看什么呢。

我说看别人骂我恨我。

朋友说那还不回敬过去,当怂包吗?我说算了。

朋友直言:你性格太好了。

我给朋友讲起读中学的一件事。

那时我学习成绩好,班上有个成绩差的。他聪明,爱玩,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勤奋,用功,当时也比他正经很多。

按理说无仇无怨,井水不犯河水。但你知道吗,有一次,榜单发布,见他名次垫底,我竟青筋暴起,脱口而出:活该。

这句话把我自己都吓到了。这件事让我感到莫名的羞愧,也让我一直记得。

后来我读了一些书,见了一些人,也不断想明白一些事并常常拿自己当研究对象,慢慢明白: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是有可能产生一种无缘无故的恨的。

可能都不是嫉妒,也不是有仇,有可能一个人赶路的样子,让另一个质疑起自己的活法;有可能是一个人的坚定不小心照见了另一个人的脆弱,于是,后者就讨厌上了前者。

你说是前者的错吗,不是。那后者是大坏蛋?但我们都做过后者。

所以说当这种事情发生,没必生对方的气,也不必叩问自己太多,它无关太多善恶,只是人性当中的一种,不太可爱的设定罢了。

我是刻意忍让或收买人心吗,没有,我只是把一件事儿给想通了。

5.

人与人交往,这句话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答案在里面。

不是我与你,我与他,是人与人。两头是一样的。

你自己就是人,我们把自己捋顺了,拾掇好了,拎得清了,与别人也就打通了。

外在方面解决好自己的矛盾。当一个人身处漩涡,搞不定一些自己的问题,或活得不自洽时,他的心情是焦躁多疑且悲观的,他的面目是不太好看的。这时你把他放人群里,哪怕给他再多技巧,他也总觉得恶人多。

内在方面呢,则少算计一些别人,多琢磨琢磨自个。当你越来越能看清自己生而为人的一些闪光点,瑕疵处,一些脆弱,自私,与求而不得,你也会变得越来越能理解他人了。

最后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无法一刀切地去衡量,我们都有一些灰色;每个人都渴望真诚,都怕不被爱。

甚至你见到任何同类,都能生发出一种亲切感来:你在我身上能看到一种久违,我在你的灵魂里又看见了我。

越是接近自己,反倒也就越和群了。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