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草一样仰慕青松
常常写东西,无人问津的多,小有名气的少。身边赞美的人多,背后诋毁的少。但我始终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以支撑梦想,才华配不上各位的表扬。若有三分文采那是天定的一把薄粮,很多时候仍然觉得自己在写作的时候绞尽脑汁才会想出出人意料的句子。
小学和初中是阅读的爆发期。那时候经常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不管是小说还是故事会,小学还没有名著的概念,青春文学,民间故事,丰满了我整个童年,给我带来一抹亮色。因为性格偏内向,常孤僻不合群,读书是我唯一可以沉静下来,并且觉得幸福的事情。当然,十年后,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在享受读书带给我的那种氛围感直到现在仍然不惧怕写作,愿意沉浸下来思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日渐发现,不阅读吃老本的日子差不多应该结束了。有时候明显觉得自己的词汇量不足,积累不够,思维上欠缺广度。因为没有持续的输入,导致思维容易囿于一个固定的圈子里,有时琢磨不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想不出有突破性的句子。
最喜欢和年长者交谈。因为阅历的原因,他们往往能看透事情的本质,人的智慧实在不断的实践与体验中积累起来的,每一次成长都有可能是生命的一次擦伤。那些一阵见血的观点都应该是生命阅历的结晶,所以我愿意做一个聆听者,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者谈谈对事情的看法。那是获取知识,让自己进步的最佳途径,在心里也默默仰慕他们的见识。当然也有偷师学艺的小心思。
与之前泛泛而读不同,现在在专业的路上要讲求研读精读,但是一本书不像是高中的教材,有那么多参考资料。当然那时候也很讨厌做不完的题,但是现在我真的希望有一个研读的蓝本放在我的面前,至少让我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思考,弄懂书里传递的方法,提炼的认识论。很多人应该是败在了读书的方法上,其实兴趣倒不是关键了,没有有效的方法谁会漫无边际不知所云的去读一本本就枯涩的书呢?
我最佩服的是我那位大爷爷,他啃读的书不仅枯涩,更可以称为艰涩,在他那里我体会到读书需要有韧劲,通过看他的手稿,刚感叹他读写的精致与不可企及的耐心。我尝试阅读,送给自己最心爱的笔记本准备记录自己的所想所得。当然,今天再去翻看那本读书笔记,竟寥寥数页而已。
我偷师的第二位便是我们镇教体办的赵主任。几次接触,发现他可以称为身边的学者,其学识积累,课堂见闻所言所谈皆是干货。每一次我都会竖起耳朵仔细倾听,听他的字面意思,悟他的背后信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语言的背后,在表象的背面都有一层可以高度提炼的核心。我听他将汉字,便明白了他对汉字的构成,衍生意义都有研究。一个人如果随口说出几个汉字的字根,那么他一定是读过相应的书籍,接触过这一类知识,并着重记忆一些常见的字根,逐渐拓展记忆面积,才有了今天的脱口而出。
其次我要求看他现在所读的书籍,是想看他如何做得笔记,做笔记虽然从三年级开始就学,但那不过是千篇一律的格式,顶多算个脚手架,绝不是打开一本书的钥匙。赵主任的笔记,有对一个字的注释,有对一句话的理解,有对一段文字的感想,角度很多,胜在细心。我看了之后慢慢悟出读书笔记的方法,这就是身边之师。
我觉得一个人要有小草的心,汲取阳光雨露,一边悄然成长一边仰慕身边的青松。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观察,获取独属于自己的安宁,向外求营养,向内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