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专题小生活简友广场

嗨,儿童节快乐

2025-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豫D双人舞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街上商场门口又搭起了巨型充气城堡,大型超市一楼里的迎门大厅也适时划出儿童套圈场地。孩子们抱着限量版玩偶、啃着造型精致的节日蛋糕,在VR体验馆尖叫欢笑……如今的六一,快乐是琳琅满目的礼物清单,是游乐场里的通票,是社交媒体上精心拍摄的九宫格照片。

但这些流光溢彩的快乐,总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乡下那些带着麦香的六月。因为,乡下孩子关于幼时生活的深刻记忆,应该大多是从十岁左右才会开始。

那时的六一,乡下孩子,完全不会有包装精美的礼盒。“割麦种豆"“割麦种豆”,四声布谷扒明起早地藏身在村中大槐树茂密的枝叶里卖弄歌喉,整个村子都浸泡在麦浪里。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就扛着桑叉镰刀、拉着架子车往麦田里去,我们这群孩子也会在前面雀跃地跑起。露水还挂在麦穗尖,沾湿了裤脚也不在意。紫色的七角芽花,三三两两开在路边沟旁,妩媚地眨着眼晴。

那个年代,因为多种现实窘况,乡下学校是有着约定俗成的农忙假的。乡下孩子,开窍晚,六七岁还能光屁股跑着玩,丝毫没有今天的羞涩。入学也晚,八九岁才上一年级,能识几个字,不作睁眼瞎是上学的普遍追求。能够上完小学,进入初中继续学习的只剩下一半,升上高中考上大学,就更所剩无几了。所以,三十多年前,乡下孩子们儿童节的快乐,总是被无边的田野滋润着、束缚着。

大人们割麦,小孩们就负责“拾麦穗”。穿梭在割过的麦茬地里,弯腰捡起那些遗漏的麦穗,不一会儿就能攒成一小捆。有时还会偷偷比赛,看谁捡得多。阳光渐渐毒辣,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可谁也不愿意先停下。因为知道,拾来的麦穗能换零花钱,买上几颗硬糖、几小包五香瓜子。如果有谁不小心,被麦茬扎破了脚,被镰刀划到了手,别看年龄小,往往不会有丝毫的慌张,随手揪起七角芽的叶子,学着大人的样子,揉碎,用力按在流血的口子上,只一会儿功夫就止了血。

麦收间隙,大人们会在地头休息。这时,直爽的父亲就会从家里抱来用井水镇过的西瓜,刀一劈开,鲜红的瓜瓤冒着凉气。虽然金贵,但邻近干活的叔伯婶子大娘都会毫不客气地吃上一块。孩子们顾不上擦手,专捧大块西瓜啃,甜汁顺着嘴角流到脖子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吃完西瓜,我们还会把瓜皮戴在头上,扮成“西瓜大侠”,在田埂上追来跑去。

傍晚时分,劳作一天的人们收工回家。我们这些孩子却舍不得走,在打麦场里继续疯玩。金黄的麦秸堆成小山,我们脱了鞋,光着脚丫在麦秸堆上蹦跳,一不小心陷进去,就和麦秸来了个亲密接触。玩累了,就躺在麦秸堆上,看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听归巢的鸟儿叽叽喳喳。

夜幕降临,村里的大喇叭开始播放评书。或许是《杨家将》或许是《岳飞传》……无论是什么,孩子们都会搬着小板凳,围坐在大槐树下,一边听着精彩的故事,一边数星星。有时,谁家做了新鲜的面食,尽管不多,但都会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在月光下,咀嚼着简单的食物,那种快乐纯粹得如同天上皎洁的月亮。

如今的六一,物质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但我依然怀念三十多年前,那个和麦收交织在一起的儿童节。

那时的快乐,是沾着泥土的麦穗,是冰凉的西瓜汁,是麦秸堆里的欢笑。这些记忆,就像陈酿的酒,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香醇。

在这个六一,我愿把这份带着麦香的快乐,讲给更多人听,也在心底默默对曾经那个在麦田里奔跑的自己说一声:六一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