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风语阁更文800字点赞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2022-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草木本是无情物,但在词人笔下,却“道是无情却有情”。

词人赋予了它们灵魂,让它们的生命更加鲜活,并与其同悲同喜。

《红楼梦》里,黛玉在其咏絮词里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草木本无情,却也有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正如这名不见经传的小草,虽平凡、渺小,却坚毅顽强。它给词人带来灵感,词人更是赋予它人的思想和品格。

它的一抹翠绿给初春的景色增添了勃勃生机,整个春天因为它而意趣盎然,充满诗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在韩愈眼中,初春的小草,稀稀落落,若有若无,伴着雨丝,却有一种清新、自然、朦胧的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赞美了小草的坚毅,而在萋萋芳草中尽是离别之情,这是一首生命的颂歌。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春天的河堤,绿草茵茵,叶片上的露水,折射出彩色的光芒,煞是可爱。

远处的房屋,笼罩着薄雾和云霞,时隐时现。

雨后初晴,生命力旺盛的小草,长满篱畔路边,极目远望,仿佛每个角落,都有它们的身影。

离乡宦游的翩翩少年,身着青袍,英俊挺拔,神采奕奕,意气风发,熠熠生辉的青袍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这仿佛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似有还无,让人眼前一亮。如此生机勃勃的春色,怎能不让人心醉。

这是年少时的梅尧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谓是志得意满。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少年得志的年轻人,为了仕途的发展,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看着生命力如此旺盛、连绵不绝的萋萋芳草,游子的乡愁油然而生。

剪不断,理还乱,“心心视春草,恨向阶前生。”恰有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

春草年年绿,可漂泊在外的游子,何时才能归乡呢?这时的梅尧臣已经萌生了退意。

“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梨花落尽,春天已逝,让人心生遗憾,又备觉伤感。

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春去春又回,可自己的仕途,却像这逝去的春天一样,黯淡无光,一去不复返了。

两鬓斑白的梅尧臣,感慨漂泊的人生,宦游的艰辛,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出身贫寒,但酷爱读书。

他一生仕途坎坷,十六岁乡试不第,后入官场后,得到钱惟演的赏识和提拔,也因此结交了欧阳修等名士。

但无论怎么努力,他的仕途之门都像在夹缝中生存,失意常伴左右。

梅尧臣仕途失意,却不妨碍他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他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

他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

他的诗,新颖独特,语言工整。他对生活观察细致。”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语言真切自然,文笔细腻生动。

陆游认为,欧阳修的文章,蔡襄的书法,梅尧臣的诗,三者鼎立、各成名家。他们三人,均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这句诗,是梅尧臣对好友欧阳修、范仲淹的赞扬,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吧。

梅尧臣诗名极高,但词的影响力就差了些,或许是他的词流传下来的较少,《全宋词》仅收录了三首而已。

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却是上乘,就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苏幕遮·草》,深受后人赏识,被许多人誉为绝唱。

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小插曲。

据《能改斋漫录》记载,有一次在欧阳修的家宴上,文人墨客谈论起诗词,有人对林逋的《点绛唇》十分推崇。

提起林逋,我们一定会想起他的那首梅花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因这首梅花词而声名远扬。

林逋写梅花清丽动人,写草也颇具韵味。

《点绛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这首词极为精妙,传诵一时。

当时,梅尧臣也在场,他觉得那位客人对林逋的词夸得太过,有点不服气,有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当场也作了一首咏草的词。

这首词是即兴之作,写得又快又好,极尽缠绵婉转,特别是最后一句,“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凄凉中带着妩媚,乃是千古名句。

此词一出,可以说压了林逋词一筹。

欧阳修见状,也是欣喜异常,没想到在自家宴席上的谈话间,就出了这样一首可以流传的佳作,自然是拍掌叫好。

《苏幕遮 · 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宋•梅尧臣

赏析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词作。

此词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

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词上片的意思是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

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墅:田庐、圃墅。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窣地:(sū),拂地,拖地。春袍:青色章服。

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

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下片的意思是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

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王孙:贵族公子。

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

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

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落尽梨花春又了”,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

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全词结尾处的“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

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这首词用“平”“烟”“萋萋”,状草之形;用“碧”“嫩”“翠”,状草之色;又用映衬手法传写出草之神与情,或9实或虚,都鲜明如画,历历在目。

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但都非常含蓄。

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因此这是一首较好地体现了作者自己的艺术主张的佳作。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