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的孩子想当个“领队”,还要我和老师去说?
朋友向我咨询:孩子特别想当班里广播操的领队,但是不敢和老师去说,要我去说,我真是特别苦恼。
于是我问她,那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
她想都没想地答道,当然是她自己勇敢地去说啊,可是我鼓动了半天,也没成功。
我笑了,问道,你那么希望她能勇敢地表达自己,为什么今天孩子表现出来的却和我们的期待相反呢?在这个反差中,你看到了什么?
她急了,问,啥意思?没看明白,能看到什么呢?
我想了想问道,咱们孩子平时在家里,和我们沟通时,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会直接表达出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或实现自己的想法吗?
她沉默了会儿道,不会,因为平时在家里我管得比较严,她都听我的,不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来这也导致了她在外面也不敢表达自己啊。
我笑了,道,知道原因和方向了吧。
她也笑了,但随即又叹出一声“无奈”的“唉……”
我知道这声“唉”背后的“心声”——恐怕要一下子转变自己的“高管控”有难度,尽管知道这样可能对孩子造成的“负影响”,但是要“多听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臣妾还是做不到啊。毕竟,万一孩子自己的想法是不对的呢,万一尊重了他自己的意愿反而“误”了他呢?
总之,各种各样的担心,让很多家长,既希望孩子在外勇敢,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有勇气为自己争取利益,但同时又希望他在家里能好好听话,不要和我们“唱反调”,能按照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一步步认真去执行。
这实在是很矛盾啊!
家作为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人,如果他们在家中这个从小生长的环境中没有获得过“感受和想法被理解、被接纳”的体验,而始终处在自我意愿被剥夺或被漠视的体验中,那么,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们就更不敢轻易踏出那一步了,因为有太多的“不安全”和“不确定”。
更为关键的是,在家中“自我意愿”长期被忽视和剥夺的孩子,往往内心都特别渴望被接纳、被认可,对“拒绝”会更为敏感,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更不敢轻易say No和表达“没有把握一定会被对方接受的自我意愿”。
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一直都保持这样的状态,长大后,会呈现什么样?那样的状态,是我们想要的吗?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可以理解,这也是对孩子未来美好的期待。但这“成龙”“成凤”的前提又是什么呢?除了完成我们认为“为他好”的要求外,有思想,会思考,敢表达,懂沟通是不是更重要呢?
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做我们要求的,当没有外力要求时,就不知道做什么;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去完成别人为自己设置的目标,如果没有人为自己设置目标时,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去迎合别人对自己需求,而不会为自己的需求争取和努力时,他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不要害怕孩子反驳自己,不要为孩子有异于自己的想法而担忧。每一次孩子和你思想的“碰撞”,都是帮助你陪伴孩子更好看清自己内心需要和如何去实现的好机会。
而孩子有过安全表达的体验和经历,对自己意愿的价值有更多的认可和信念时,他们才会越来越敢于在其他场合敞开自己、表达自己,也才会越来越敢于为自己的目标而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