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爱 自由
什么是教育呢?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中国当代教育实践的范围更窄,特指智力或技能训练。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这种思想正是本书的基础。而这种思想跟中国的教育思想刚好相反。我们从不认为一个新生儿带有内在的精神秩序,我们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必须要教,要授。 我们的教育自古以来都是填鸭式的。
我们为什么要参加教育活动?今天的人们已近知道上学参加教育活动并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为了拥有美好的人生。那么什么是人生呢?我们通常以为人生在未来,于是总是为了明天牺牲今天,为了下一个阶段牺牲目前阶段,对于个人来说,人生的最后环节正是死亡,所以显然未来不是人生,而是人死。所有为了未来而忽视当下感受的行为都是愚蠢的。
未来没有人生,那人生在哪?人生指的是你活着的此时此刻,或者说是你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你此刻正在做饭、正在洗碗、正站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这些正是人生,人生并不是你所谓的理想对应的大事件。所以你要重视并善待你的此时此刻,你要学会快乐的做正在做的事。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拥有美好的此时此刻就是拥有美好的人生。
我们现行的教育是用牺牲孩子整个学生生涯的快乐为代价,换取以为能带来巨大快乐的未来成就。这种教育只教会了人分裂,最典型的是工作和生活的分裂,人们厌恶工作,以为下班了放假了才算是生活,在自己以为的生活里他觉得自己会快乐,其实他只是把工作时的痛苦换成了不工作时的空虚和焦虑。根本原因是这种教育没有教会人爱,只教会人痛苦的过每一个当下,直至人丧失快乐的能力,直至生命枯萎凋零。
爱和自由才应该是人生的主题。
词典里的定义:爱,即人类主动给予的幸福感。爱的基础是尊重,即无条件承认和接受被爱者的一切,不挑剔不评判。
爱的本质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占有。但人们往往分不清楚。以为强烈获得的愿望也是爱。在恋爱里我们比较容易区分爱和占有欲,比如A不喜欢B,B却非要跟A在一起,我们可以确定B对A只是占有欲,而非爱,不论B如何一口咬定爱A。
但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往往是分不清爱和占有的区别的,因为在日常行为中,父母对孩子看上去是在给予,比如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要给孩子,自己舍不得花钱要给孩子花或存储。这些表面上的奉献实际上是个人欲望的转移,成人把个人需求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满足时,成人又能把这种满足转给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有对生命和生活的突破,因为他的需求是父母需求的延续,是被父母设定好的,很可能是父母没能实现的欲望。所以这种表面上的奉献和给予实际上是一种漫长的掌控和占有。
一个自认为爱鸟的人,把鸟养在笼子里,整天看它,逗弄它,训练它,好吃好喝。比起欣赏鸟儿在天空一掠而过的人哪一种是真的爱鸟呢。 所以爱的定义还应该加上成就其生命该有的姿态,而不是用别人的生命成就自己的生命。
爱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它既是一种富足深邃的情感也是一系列理性温暖的行为,它甚至是科学和艺术的总和。
自由是什么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自由是不受压迫和剥削不被生存奴役的状态,自由是除了公共秩序需要遵守之外可以任由行动不受追究的状态。自由是冲破传统文化枷锁束缚的全新文明状态。这里的自由偏重于突破人身和文化限制。
歌德说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这有点非暴力不合作的意味。
我觉得真正的自由应该在心灵方面。比如霍金,他的人身自由被疾病彻底剥夺,但他的灵魂却能遨游人类已知宇宙的任何角落,还能穿越人类不能理解的多维时空。比如王小波,他生活在思想桎梏骇人听闻的年代,却依然在黑暗中用发光的蛛丝建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并铸成了最美的最厚重的汉语小说。
用泰戈尔的诗总结: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我爱你 ,就要给你光明 ,给你温暖, 让你在自由中成就自己的生命。
——红星